文/圖 記者 謝 非
在昏暗的教室里,王曉峰老師用一張木板制成的黑板給兩名學生上課。
商州金陵寺鎮的熊耳山,因為其山峰形狀獨特而得名。彎曲向前的盤山路在茂密的植被間延伸向前,在路的盡頭,是處在山坡上一個小平臺的東窯小學。如今的東窯小學已經不復當年的規模,現在只有年近六旬的王曉峰老師和兩個學生。
王曉峰老師上世紀70年代從商州師范畢業后,成了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在輾轉了幾個學校之后,為了離家里近些,方便照顧家里,王曉峰老師在十幾年前來到了東窯小學。90年代的東窯小學算得上熱鬧的,王老師回憶道:“那個時候學生最多,有200多名學生在這里念書。后來,隨著工廠和陶窯的逐漸關閉,許多人開始外出打工,來這里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2013年夏天,六年級學生畢業后,教六年級的老師也跟著一起離開了學校。由于學生少,學校兩層的教學樓已經被改為村黨員活動室。于是,在那年的秋天,王曉峰和兩名學生在一旁的瓦房里開始了他們的新學期。
瓦房的屋檐下,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東窯小學。若不是這塊牌子,外人很難想到這里還有學生在念書。在最里頭的一間屋子是兩個學生的教室,隔壁屋子則是王曉峰老師的辦公室。教室里雖說簡陋,但桌子、板凳和黑板一應俱全。走進一看,兩個學生正在認真的寫著作業。兩個學生現在已經念到五年級,雖然人少,但是課程安排和作息時間卻與鎮上的中心小學無異。對于學生來說,最大的區別就是別的學校幾個老師教的課程,在這里只有王老師一人教。除了語文、數學外,王曉峰老師還要教她們思想品德、科學等等。而城里學生能很容易接觸到的英語和音樂課,王老師只能托人去鎮上的學校,把錄音和歌曲裝進手機,然后拿回來再放給學生聽。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課程,他都開設著。
每天上完課后,兩名學生寫著作業,王曉峰就在她們身后的桌子上備課,學生遇到不會的難題,他立刻就能幫她們解決。寫完作業后,他一邊批改一邊向學生指出其中的錯誤并給她們把知識點講明白。“這兩個女娃都是因為家里條件差一些,所以沒有去鎮上的學校上學。這兩個孩子家就住在附近,從沒有因為人少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學習也特別用功,考試成績并不比鎮上的孩子差。我不能因為學生少,就糊弄過去。該教的該講的我一點都沒落下。”王曉峰老師說:“既然兩個孩子留在這里上學,我就要讓她們順利畢業。等送她們進入中學,也就是我該退休的時候了。”從這里退休,或許是從事了一輩子教育事業的王曉峰老師職業生涯的完美句號。
再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所小學將不再有朗朗讀書聲,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又重歸平靜。王曉峰老師也將完成自己的使命,離開熟悉的講臺。但學生們會記得,曾經有這樣一位老師一直陪她們度過了美好的小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