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澤平 魏 華
文家小學在鎮安縣柴坪鎮的最西北角上,大山把這里裹得像一個小小的搖籃,若不是一條仄仄的公路與外界相通,偏遠而閉塞得讓人懷疑這里就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朱際武師范畢業后被分配到這里,一呆就是21年。
用愛走近學生的心靈
1994年從師范畢業后,朱際武的工作軌跡很簡單,在楊泗單人初小任教兩年后就到了自己的老家文家小學。21年里,看著一撥撥年輕教師離開這里,他沒有動搖,反而更堅定了堅守家鄉的意志。
對待學生,老師們說朱際武的那份細心和耐心比心思細膩的女教師都有過之而無不及。1996年,朱際武剛到文家小學時,有一個叫小武(化名)的學生,到了五年級每次寫作文仍是30至50個字,而且邏輯混亂,前言不搭后語。而且這是個個性極為倔強的孩子,一旦批評,則堅決一個字不寫,任誰去說,都不搭理。也正因此,小武的語文成績幾乎都是20分左右。
帶過小武的老師都直搖頭,可是,作為語文老師,朱際武卻說:“就是一塊石頭,我也得把他暖化了。”剛開始,朱際武說得口干舌燥,小武就是緊閉著嘴,不說話也不看他一眼。朱際武沒有氣餒,他和小武談心,一次、兩次、三次……在他的耐心溝通下,兩個多月后,小武開始抬頭看他如何講解并出聲朗讀了,學習也漸漸有了熱乎勁兒。后來,他順利考上了南京大學。小武說:“要不是朱老師,別說大學,我可能連小學都上不完。”
該校的老教師陳益軍說,19年來,朱際武任課的班級中沒有對學習、對老師、對學校有抵觸情緒的學生,個個都熱愛學習。“因為他用慈母般的愛心,給了學生細致入微的關懷。在他的影響下,學校形成了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良好氛圍,年年都是先進單位。”
甘做勤懇老黃牛
2002年,朱際武開始擔任文家小學的校長。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維修破舊的校舍。學校沒錢,他就號召全校師生“自己動手、建我校園”,他帶著年輕教師節假日挨家收破爛,上山挖藥材、拾板栗。半年下來積攢了3萬多元,可這些錢只夠材料費和主要工匠的工錢。朱際武就和其他老師下河篩沙子、當裝卸工,親自抹水泥。數月后,學校墻白了、窗明了、人樂了。現在在云鎮中學任教的王琳說:“那段時間,朱校長臉曬的黝黑,手磨得粗糙,儼然就是一位勤勞的農民伯伯。”“他就是學校的勤雜工。學校的日常桌凳、水電等維修,他總是親自修了又修。當年每年一次的檢修屋瓦,都是他親自干。”學校的紀大武老師說,檢修屋瓦既是一個臟活累活,更是一個危險活。在屋頂上,為了避免把瓦踩破,不能穿鞋,必須身體蹲著,防止踩滑、跌倒。檢修完整個校園需要四天。
為了改變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朱際武帶領師生每年種植2畝地的蔬菜,利用剩飯剩菜每學期養兩頭豬。近年來,創建了20畝板栗園,現已成林,收獲可觀,還種植了80多窩豬苓。在勞動課上,他組織學生學習板栗的嫁接、修剪,蔬菜的施肥、除草等技術。這些收入一方面用于救助30余名貧困學生,一方面用于改善師生的生活條件,去年,對宿舍、廚房、餐廳的升級改造就是使用的這些收入。
如今,學校經過多輪建設,已經全是磚混結構的房舍,綠化、硬化全部到位,現代化的教育設備齊全,成為十里八村地標性建筑;教學質量也一直穩居全縣前茅。今年年初,學校被省教育廳評為“省勞動實踐示范基地”,這是鎮安縣唯一的省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