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陜西省師德標兵、市特教學校教師黨紅妮

黨紅妮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
記者 馬澤平
記者 馬澤平
辛勤耕耘在特教講臺,默默守護著殘障兒童,以愛喚愛,以智啟智,給殘缺以尊嚴,給特障以坦平……在平凡的崗位上,她用點滴故事書寫“特教老師”的不凡。
二十二年的默默耕耘,她小有成就: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優秀殘疾人文化工作者,陜西省特殊學校課堂大賽二等獎……她就是——陜西省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黨紅妮。
在黨紅妮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上天降臨的天使,殘障孩子是因為不小心折斷了翅膀。作為特教老師,只有用無私博大的愛和專業領域的精進,才能幫他們撐起一片晴空,助他們重新飛翔。
黨紅妮用每一根神經牽掛著殘障學生。2015年10月的一天,學生小米突發疾病,正在值班的黨紅妮聞訊立刻趕到學生宿舍,看到小米的頭一直往左邊抽,眼神呆死,失去了意識,她立刻采取急救措施給小米掐人中、腳心、手心,直至小米逐漸蘇醒。隨后黨紅妮迅速聯系“120”到醫院急救,在醫院她擔當起家長的角色,墊付醫藥費,陪同小米做各種檢查。在CT檢查中,小米嘔吐得厲害,為了不污染到醫療器械,有時候來不及她用手直接去接小米的嘔吐物。當小米的爸爸趕到醫院時,孩子已轉危為安。
她總是出現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不僅“為人師”,更是“為人母”。殘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她就手把手地教他們洗臉刷牙、穿衣戴帽、整理床鋪;學生腿腳不靈便,她就攙扶他們上廁所,帶他們做康復訓練;孩子生病,她就第一時間帶孩子看病求醫,端水喂藥;學生家庭貧困,她就千方百計尋求資助,解決燃眉之急……
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特殊孩子能夠很好地回歸社會,更有尊嚴地活著。黨紅妮堅持口語手語相結合和醫教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功能補償,倡導生活化課堂,積極開展個別化訓練及研究。她主持的市級課題“如何在培智學生中實施分層教學”已經結題,撰寫的近30篇教育教學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刊物獲獎或發表,先后8次在指導學生作文、手工作品、文藝節目中獲國、省級輔導獎。
黨紅妮有一個特殊的朋友叫小劉,也曾是她的聽障學生。當初,為了教小劉準確發音,她夸張著口型做著示范,讓孩子摸著自己的喉嚨感受聲帶的震動,摸著鼻子、吹著紙條,感受說話時氣息的流動……從運動、發音等能涉及的領域進行全方位的訓練,幾遍,幾十遍、甚至幾百遍的反復教育,一個學期過去了,小劉終于能張口說一些簡單的詞語,并看懂一些日常用語。那個寒假,她收到小劉爸爸的信:“孩子會叫爸爸了,感謝您讓我有生之年聽到我渴望了11年聲音。”
帶著蝸牛去散步,無限風光不在巔峰,而在特教人的心中。在黨紅妮的關心教育下,小劉畢業后不僅找到了工作,還娶妻生子。而且如今,她教過的學生有的進入更高學府繼續深造,有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成為自立自強、自食其力的社會勞動者。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黨紅妮不僅傳授知識,更在傳播一種特教的精神與品格,凡聽過她的課或講座的老師、家長,無不為她的教學藝術、師德品質所吸引、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