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傳出消息,今年起,全國將試點新的教師資格入門和退出機制:以往新教師入門由省級教育部門命題考試,以后將有統一的國家標準;而且,在職教師每5年要進行一次注冊考核,不達標者將退出。教育部今年將挑選兩個省試點,預計用3年時間使其成為全國性常態制度。
教師定期注冊考核,這一舉措引發廣泛關注。五年一考,是激勵教師隊伍成長,還是增加教師負擔,使其面臨更多壓力?
“退出”機制讓能者終身為師
在很多人眼里,教師是一個工作穩定、旱澇保收的職業。五年一考,好似一記“重拳”,打破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使得教師這份職業不再是“鐵飯碗”,不達標者將退出教師隊伍。
隨著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現行的教師管理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教師入口把關不嚴,教師能進不能出,職務能上不能下等。在一些學校,有部分40歲以上的教師發展空間不大,甚至放棄學習,教學水平停滯不前,知識結構多年不更新,哪怕學校和家長都不滿意,也不能將他們清退。教師能進不能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師整體隊伍的發展,使得一些教師“濫竽充數”,甚至誤人子弟。
新的教師資格考包括師德、業務考核及教學工作量等考評內容;5年一次的考核,也并非重新進行一次資格考,而是隨著教師工齡的提升,難度不斷增加。一些校長說,現行發放的教師資格證書并無時限規定,只要求教師完成工作量,基本考評合格;而教育部的教師資格考,5年一次,層層升級,勢必會給老師帶來競爭壓力,促使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一位校長直言,這次制度改革觸動最大的可能是一批老教師,“有了清退制度,他們幾年甚至十幾年不變的教案也得改一改了”。
教育界人士指出,首次建立教師退出機制,讓愿意從教、有能力從教的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具有積極意義。但考核標準不應該簡單量化,還應建立配套評價機制。比如,師德考核,與答題、做試卷等考查形式相比,同行、家長和學生的評價恐怕是最客觀公正的;業務能力考查也不能僅偏重理論素養,簡單考核發表論文的篇數等,而應該評判老師上課能力、專業知識水平等。還有專家提出,我國長期以來對教師評價考核,多由政府主導進行,不妨借鑒西方國家一些做法,由專門的教師行業協會負責組織培訓、制定教師行業規則并考核,在管理部門與教師之間建立溝通橋梁,以更利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