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奮斗和奉獻成就一番事業
奮斗,是指一種積極向上、艱苦創業、奮發有為的人生狀態和精神風貌;奉獻,是指一種無私為他人服務、作出貢獻的優秀品格。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看他取得什么。艱苦奮斗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客觀要求,甘于奉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有了艱苦奮斗和甘于奉獻的精神,一個民族就能自立自強,一個國家就能發展進步。中華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種發奮圖強、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艱辛知人生,奉獻出成就。五四精神昭示我們:人民群眾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偉大實踐,是青年成長的豐厚沃土和寬廣課堂。一切有志的青年,只有積極投身于實踐,自覺深入到人民群眾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火熱生活中,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去,到艱苦的和困難多的地方去,經受鍛煉,增長才干,無怨無悔地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才能創造出成績,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徹底改變我國的貧窮落后面貌,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艱苦奮斗。同以往相比,今天的物質條件已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任務仍很艱巨繁重。青年人是祖國建設的生力軍,承擔著建設祖國強盛祖國的責任。改變祖國貧困地區面貌,迫切需要青年人去貢獻聰明才智,同時也為青年人施展才華、創業成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鸚歌嶺的大學生,住著平房,一段時間過著沒電、沒電話、沒電視的日子,背著帳篷、睡袋、干糧在荒嶺中守護,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們不怕苦、不喊累、不叫冤,以樂觀進取和艱苦創業的精神狀態,從事科學研究,保護森林,為當地群眾修路造房建農田,用他們的自信自強、進取奉獻傳承著五四精神,改變著鸚歌嶺的面貌。與此同時,他們也在艱苦的環境和無私的奉獻過程中,經受鍛煉,磨練意志,增長才干,創造出森林保護的奇跡,用行動書寫出:有艱苦奮斗和甘于奉獻的精神,就會創造出成績,開辟一番事業。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接舊人。五四運動高舉的精神旗幟,經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已傳遞至當代青年的手里。鸚歌嶺大學生的事跡啟示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一切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識有本領的青年人,只要胸懷五四青年的報國之志,自覺地擔負起歷史重任,腳踏實地投身于經濟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扎根基層,艱苦創業,就一定能夠在廣闊天地里大有作為,譜寫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青春篇章。(光明日報 任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