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方立)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大約有1.5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為留守兒童,數量超過1000萬人,而這此留守兒童主要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六一”節前夕,記者到商洛邊遠山區專題對留守兒童調查采訪,通過大學夢改變生活是留守兒童的夢想,關愛缺失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用愛呵護留守兒童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話題。
全國留守兒童占在校生的比例大約是三分之一多,而在商洛邊遠貧困山區留守兒童占在校生超過了70%。這此6至18歲留守兒童,是最需要親情呵護的群體,然而,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無暇關注子女。加之,一此家長認為農村孩子上學沒有前途,放任對孩子管理和關心。監護他們的大多是孩子們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沒有太好的教育方法。長期缺失親情關愛,導致孩子產生“情感饑餓”,厭倦學習。硯池河初一學生郭定斌說,我渴望父母的關愛,我也會努力學習回報關愛我們的人們。采訪中,記者還得知一位單親留守兒童險些跳樓的故事,是老師的主動關懷才化解了險情。
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相互配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如果不努加強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會對的兒童整體教育產生不良影響。記者發現,在山區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采取愛心呵護、家校聯系、心理輔導、活動吸引等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專家認為留守兒童教育的最好方法是跟隨父母進城讀書。而通過記者的調查,由于條件限制、費用加大,這種方式對貧困山區幾乎沒有可能。我以為最有效的辦法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用愛心真情關懷留守兒童。一是,學校多形式關懷學生。比如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加強管理。與留守兒童、家長多交流溝通,發現問題和傾向,積極輔導和勸誘。開展豐富的文藝體育活動,強身健體,愉悅身心。二是,家長用親情關愛子女。平時主動與學校聯系,了解孩子的情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親情感染孩子,鼓勵孩子。能抽時間與孩子小聚,效果更好。三是,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關心留守兒童。建立并完善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使之成為農村教育保障機制。積極貫徹《義務教育法》,依法保障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加大對學校硬件設施更新和投入,使校園環境更加完美舒心。同時,治理校園外影響學生學習的娛樂設施,讓留守兒童不受外來誘惑,安心學習。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又是最需要關愛的群體。為了祖國的未來,我們有義務有責任真情投入,用愛心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