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彭麗娟 記者 寧啟煜)1月6日,商洛學院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研討會,我市一批對傳統文化卓有研究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他們紛紛對商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建言獻策。
近年來,我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開發十分重視,市上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負責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和審定,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截至目前,我市各縣區共申報和審定非物質文化遺產119項,其中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3個、省級19個、代表性傳承人8個。
商洛學院作為我市最高學府,也十分重視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他們成立了課題組,由紀委書記教授王思懷任組長。課題組歷時3年時間,對商洛各縣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并撰寫出了《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一書,這是商洛首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專著,填補了商洛在此領域的空白,市委書記魏增軍專門為該書作序。
在研討會上,原市人大副主任、西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楊武指出,文化發展是商洛發展的重要戰略,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不僅是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貫徹落實,更是對文化強國戰略的積極響應,對商洛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書定位準確,資料翔實,內容涵蓋廣泛,操作性強,為商洛文化的保護、搶救、開發指明了方向,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作為商洛的最高學府,希望商洛學院發揮對商洛經濟發展的導向作用,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將文化優勢轉化為應用型研究成果。
原市博物館館長,研究員陳道久說,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起步較晚,商洛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盡管從觀念、認識、理論、行動等方面來講,還存在著一定差距,但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發展前景看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傳承是個宏大的課題,期望商洛學院的專家學者承擔起商洛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使命,在特色美食、戲曲藝術、生態旅游等方面加強研究,為商洛特色文化的開發利用做出貢獻。
商洛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主任楊增強教授和中文系主任黃元英教授是研究商洛民俗的專家,他們也分別指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對發揚光大商洛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喚醒民眾的文化自覺,提高民眾的素養,建立一個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他們都指出,要使非物質文化活動自覺得到廣泛傳播,普及和深入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經濟搭臺,文化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