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因為感覺就業壓力大,不得不走上考研的道路,但是,在研究生即將畢業之際,卻遇到了“最難就業年”——即將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的碩士生周送文正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去年我也關注了一些企業的招聘信息,一些企業崗位去年只要求本科學歷,但是今年就要求碩士了,去年只要求通過英語四級,今年就要求英語六級。”
數據顯示,今年北京地區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有22.9萬人,比去年略有增長,即便是國企、外企相對集中的北京地區,畢業生同樣感受到了嚴峻的就業壓力。
在現實面前,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將就業期延后,或是放棄在北京地區就業的想法。一位已經成功保研的畢業生在回憶周圍同學找工作的經歷時說,周圍有些同學選擇去加拿大、美國等地區工作,與留在北京相比,出國工作相對還要容易一些。
就業門檻正悄然提高
在北京地區“僧多粥少”的畢業生招聘市場上,部分企業在一些崗位的要求設置中也在逐漸提高門檻。另外,讓找工作的畢業生感到無奈的是,很多企業甚至對相關崗位設置了戶籍、性別、政治面貌、畢業院校等五花八門的限制條件。
今年即將畢業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保障專業的研究生馬盼盼在談到自己參加招聘會的感受時說,從去年9月份找工作開始,碰到無數企業招聘設置歧視條款的事情。“我們做人力資源的普遍都是女生,很多單位可能是想考慮部門員工性別的平衡,所以就傾向于招男生,還有一些國企甚至是要求男生、黨員、北京生源,這3個條件就可以卡掉一大片。”
2013年5月,根據中國政府網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用人單位不得對求職者設置性別、民族等條件,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作為限制性要求,不得將畢業證書發放與高校畢業生簽約掛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雖然國家出臺了上述規定,但很多畢業生對于這些門檻的設置還是存在擔憂:很多企業還是會有一種不成文的企業招聘內部標準。這些“潛規則”在招聘過程中真實存在,從記者了解到的北京市多所高校畢業生求職情況來看,具備北京生源地、黨員等條件的男生在找工作時就明顯具有優勢。
據知情人士介紹,近兩年來,北京市對于應屆畢業生的落戶指標正在逐步縮減,相關企業能拿到的畢業生落戶指標也越來越少。一位已經在北京一家外企實習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對于戶口難解決的問題深有感觸,我已經拿到了公司的offer(錄取通知書),但一直沒有簽三方協議,需要等到戶口落實了才能正式簽協議,戶口可能今年6月份能落實,但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