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了,考生和家長的關注焦點轉移到了高考評卷上。
如果說高考試卷是對一個孩子十幾年學習情況的一次檢驗,那么高考評卷是否科學客觀則是對教育公平、公正的一次檢驗。
今年,全國所有省(區、市)都實施了網上評卷。雖然,網上評卷的科學性已經得到普遍認可,但人們還有些疑問:主觀性極強的作文怎么能做到統一標準?有多種解法的數學題怎么給分?老師總打“保險分”怎么辦?怎么保證評卷老師能給出合理的分數……
帶著考生和家長的種種疑問,6月12日,本報記者跟隨教育部相關人員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在這個西部地區的高考閱卷點探尋網上評卷能否給每個考生評出合理的分數。
試評確定標準
考生和家長最關注的大概就是作文的評分了。
手工評卷時代人們質疑最多的就是作文,因為“文無定法”,不同老師對同一篇作文的評分有時相差很遠。
網上評卷能避免這個問題嗎?
記者在寧夏大學作文評卷現場看到,與以往安安靜靜的評卷現場不同,這里挺“熱鬧”。
一個挺大的教室里坐著幾十位評卷教師,他們面前的電腦上顯示著同一篇作文。一位姓周的老師認為這篇作文應該“能給一類”,但不少老師不同意他的觀點,認為這篇作文應該評為“二類”。
這是作文評卷組的教師進行正式評卷之前的試評。
作文評卷組組長黃學軍教授介紹說,因為作文評卷的主觀性非常強,再加上作文的分值又高,所以,給作文制定一個合理的評分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寧夏,作文的試評時間有3天。
第一個半天,所有負責評判作文的老師會被分成8個組,所有老師在沒有看到學生作文的情況下,討論今年的題目學生可能會有的一些角度,“這個過程其實是讓評卷教師熟悉今年的考試題。”黃學軍說。
之后,寧夏5.8萬多名考生的作文會隨機發到每位評卷教師的電腦上,教師在初步評判的基礎上挑出那些“不太容易把握的”、“典型的好文”等共50篇作文,進行全體討論,大家都談自己給分的依據。“因為我們的考生少,評卷教師也相對比較少,使得我們全體評卷教師能進行充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評分的標準在每個評卷教師頭腦中變得清晰、明確了。”黃學軍說。
“第一天試評的時候,大家的分歧很大,甚至會出現三五個人爭論的情況。”語文評卷組組長、寧夏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郎偉說,但是到了第三天,老師們的分歧明顯少多了,“這說明標準已經明朗了。”
不僅是作文,高考的所有科目都要經過試評。
數學評卷組組長韓教授介紹,數學題的評分有時也會出現分歧,因為有不少題目存在多種解法,“試評也是為了讓每個教師對評分細則心中有數。”
據了解,試評在全國每個閱卷點都是一個通行的做法,這是因為教育部的統一規定。高考結束后,所有試卷會被掃描,然后進行試評,有些考生人數比較多的省份不會采用討論的方式,而是作出“樣卷”,讓評卷教師按照“樣卷”進行試評。
無論采用哪種方法,目的只有一個: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明確評分標準,并且在同一標準下進行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