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題至少兩個人評閱
“試評”統一了標準,“雙評”則是為了降低評分誤差。
記者在寧夏閱卷點了解到,所有考題都會進行“雙評”。“試卷進行掃描后,我們會按照題目對試卷進行切割。”寧夏教育考試院信息處處長賈海生說,系統會把考生的每一道題隨機發放給兩名評卷教師。因為是隨機發放,所以,評卷教師在進行評分時,既不可能知道自己是“一評”還是“二評”,也不知道哪位教師跟自己評同一道題。“這就是‘背對背’評分”,賈海生說。
如果兩位老師所給的分數差距在規定范圍內,考生在這道題上的最終得分就是“一評”和“二評”兩位老師所給分數的平均分,如果“一評”、“二評”給出的兩個分數差距超過了規定范圍,系統就會隨機把這道題發放給第三位評卷老師,若“三評”老師所給的分數仍然與“一評”、“二評”分數差距較大,這道題就會被提交仲裁組,由仲裁組商討進行打分。
因此,每一門考試的每一道題都至少經過兩位評卷教師的評判,有時甚至會經手三到四位老師。
這種評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偶然因素對考生分數的影響。
隨時監測異常分數的出現
除了“試評”和“雙評”或“多評”制度外,網上評卷還使實時監測成為可能。
在寧夏數學評卷現場,我們在韓教授的電腦上看到多種曲線圖。
韓教授指著其中一張圖說:“這條紅色曲線代表的是一個小組(判同一題的教師為一個小組)在這道題上所給分值的平均分布情況,綠線代表了小組中某一位教師在這道題上所給分值的平均分布情況。當這條綠線與紅線偏離較多時就意味著這位教師在評分尺度上出現了問題:分數偏低或者偏高了。”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該小組的組長就會找這位教師談話,了解其在評分尺度上出現偏差的原因,并進行提醒。“如果總是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會認為這位教師的狀態不太適合進行閱卷,然后請他離開。”
記者又隨機在韓教授的電腦上點開了一位評卷教師的名字,結果發現,每隔一段時間這位教師就會評一份“自評試卷”。所謂自評試卷是系統每過一段時間會把評卷教師已經判過的試卷再隨機發放給這位老師,然后對比這位教師兩次所給出的分數,由此可以看出這位教師的給分標準是否前后一致,如果出現了老師打分前后出入較大的情況,組長也會找其了解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
不過,標準太過統一了,會不會束縛評卷教師的手腳,使他們不敢給出高分呢?
這兩年一直有專家提出,“保險分”是高考作文評卷中一直存在的問題,這在一些非客觀題的評分中多少也會存在。
在寧夏的閱卷點,記者看到了解決途徑。
“我們鼓勵評卷老師見到好的作文就給高分,給滿分也行”,黃學軍說,因為只要出現了滿分作文,這篇作文會自動提交到“仲裁組”,專家們將對這篇作文進行重新評定。雖然不一定每篇提交上來的作文最終都能得到滿分,但是“我們這樣做就是為了不埋沒任何一篇好的文章。”(中國青年報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