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有家長反映,廣東省東莞市一民辦學校初一某班生物教師規矩嚴苛,學生考試90分以下差10分打一下。在最近一次的測試中,全班49名學生中有46人被教師用鐵棍敲打手掌。令人意外的是,事情曝光后,在涉事教師向學校做出書面檢討、學校準備調整該教師崗位時,卻收到全班學生的聯名信,希望學校不要換老師,因為該教師是一位“好老師”。
教師該不該體罰學生,法律已明文禁止,本就不用討論。可是現在學生不介意,校方反倒為難了,何況學生說的理由會得到許多人尤其是家長的認同——教師嚴厲,難道不是為了學生好嗎?然而,可怕的地方恰恰在這里。對教師只要求嚴格,而且越嚴越好,體罰也不為過,在中國幾已成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子教”,體罰學生稱得上“論證充分、實踐豐富”。一些教師習慣體罰學生,這不奇怪,因為他們是這套“教育文化”的得益者。奇怪的是,初一學生涉世未深,卻已為體罰教育方法所折服,而甘愿挨打。這,或許就是文化的力量。
承認“教育文化”的實在,只是第一步。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討論,如此文化是怎么內化到孩子心靈中去的,以至于成年人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而設置的禁止體罰的規定,竟會遭到被保護者的反對?在中國,對一切懲罰式教育的認可,是在我們所有人不知不覺中“入耳入腦”的。應試教育之下,有多少孩子在家長和教師的諄諄教導下刻骨銘心地記住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多少成功人士都在異口同聲地傳授“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學經驗?睜開眼睛看看,豎起耳朵聽聽,身邊可有多少快樂學習、愉悅學習的標語和口號?在經年累月的浸染熏陶下,一個從小就沒有體驗過學習愉快、從來沒覺得學習痛苦有什么不對、甚至認為不痛苦就沒有學習的“存在感”的學生,到初中自然會深入骨髓地認同體罰,也就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其實,所謂“文化”就是不用教育也已在內心的“第二天性”。這個“不用教育”指的是,誰也不是教育者,但每個人同時就是教育者,既無時無刻不在教育別人,也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別人的教育,還無時無刻地進行著自我教育。如此道理在平時或許會讓人覺得純屬說教或故弄玄虛,無法容忍,但初一學生“自愿”挨打說明我們的教育文化確實有許多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因此,無論是否處分涉事教師,學校的領導都應該抓住機會,讓全體師生明白,嚴格不是教師唯一的優點,用體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不當的教育方法,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權益不能允許任何人在“為他們好”的名義下隨便剝奪,要讓教師牢記遵守法律比取得眼前的教學效果更為重要。這些,不僅對未來一代的成長有好處,對提高校長和教師的素質有好處,對改進中國教育文化有好處,對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也有好處。 -顧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