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各高校,人文學科配合方興未艾的文化素質教育,開設了大量選修課,供理工學生選修。有的學校還建立了文科類的課程平臺,以利于基礎學科和應用性文科專業的結合;有的建立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類學科的雙學位、輔修等制度,甚至有的學校開辦了外語與工程專業結合的雙學位課程體系。應當說,為了生存與發展,為了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人文學科可謂絞盡腦汁甚至說是“探究心思”地進行了改革的艱難嘗試,對擴展人文學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增強人文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當然,這一切改革的實質效果,特別是長期效果如何,還有待社會的檢驗,但這種探索和努力,無論是從哪個角度講,都有其合理存在的價值。
優勢尚未完全發揮
前景沒有太大危機
從專業的角度講,盡管許多高校做了努力,但目前開辦的人文學科專業,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尤其是與其它專業交叉結合形成的新的專業,大都帶有“拼裝”的色彩,特點并不鮮明,離真正建立起具有基礎與應用皆強、有較高社會認知度的交叉性新專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在知識體系、能力與素質結構等方面,也存在著認識不太清晰,定位還不準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在理論與實踐上能得到解決,人文學科前景應當沒有太大的危機。
如中文和外語專業,在深度融合上下些功夫,就可建立新的專業;其它如哲學、歷史、藝術等學科與一些應用性學科交叉后創出新的專業,也有極大的可能。當然,阻力也相當大,專業思維的局限,體制的要求,社會的認識,學科細化的現狀等,將會成為進一步改革的障礙。因此,如何處理傳統人文學科的獨立性與其它專業交叉結合的矛盾,在深度與廣度上拓展專業發展的空間,把握好基礎與應用,專業特質的穩定性與變化性等關系,是人文學科面臨的迫切問題。
此外,在高等學校,開設面向所有學生的人文類課程,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是人文學科存在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從現狀看,課程數量不算少,但受學生歡迎、真正讓學生受益較大甚至影響終生的課程,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形成這種狀況,與師資水平、內容安排、授課方法等密切相關,因此,在這方面真正下點功夫而不是簡單為了保證老師的工作量,或滿足學生修滿學校規定學分的需要,那么就一定會對學生有真正的吸引力,就會顯示人文學科自身的影響。
人文學科的存在,有著更高的意義,即民族、國家精神文化建設的需要,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當下與未來,既不會進入冷酷的“嚴冬”,也不會走向熱鬧的“春天”。它極其重要而又非常平凡,過去,現在,將來,一以貫之,存在永遠。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延伸閱讀
學文科的不會賺錢? 福布斯可不這么說
關注“學生投資回報率”的2013福布斯美國大學排行榜發布。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榜單20強中,堅守以人文藝術類學科為核心的學術傳統的文理學院占據7席,表現強勢。榜單顯示,哈維姆德學院畢業生薪酬排在全美第3、西點軍校第7,波莫納學院畢業生起薪4.92萬美元,超出美國大學和雇主學會統計的2012屆大學畢業生收入中位數。
有評論指出,能在這張功利色彩濃厚的榜單上取得好成績,說明文理學院畢業生賺不到錢本身就是“偽命題”。文理學院是美國高校的一類,不以教授特定的謀生技能為目標,因此區別于綜合性大學和職業學院,一般不提供商科、工科、醫科等職業性專業與課程。
以哈佛人文學院來說,盡管他們已經感受到了生源越來越少帶來的壓力,但院長戴安娜·索倫森建議人文學院主動向全校大一和大二學生示好,通過建立一個廣泛的跨學科框架來留住學生,并搭建實習網絡來重塑文學學位在職場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