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改革,一向被視為教育改革中最核心、最敏感的“深水區”。南方日報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作推進會上獲悉,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廣東以協同創新為引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再次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今后起將資金分配的權力下放給各高校,省級專項資金采用綜合獎補方式下達,改變過去“單項資助或獎補”的做法。
廣東向高校下放資源配置自主權的做法,在全國尚屬首次。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聞訊高度評價,認為廣東教育改革敢啃“硬骨頭”,希望廣東探索出對于全國有示范意義的經驗。
當前,廣東正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資金經費是重中之重。羅偉其介紹,省教育廳、財政廳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資源配置方式,加大了“創新強校”工程資金統籌和投入力度,省級專項資金采用綜合獎補方式統一“打包”下達,改變過去“單項資助或獎補”(如教學、科研、隊伍建設等)的做法。
省教育廳副廳長魏中林介紹,當前高校的辦學經費除了各級財政資金、生均定額撥款以及高校自籌資金等,一個“大頭”就是各種專項資金,包括“2011”計劃專項資金、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專項資金、高校教學質量、人才引進、強師工程專項資金等。記者獲悉,僅2013年,我省高校獲得各種省級專項經費就接近6億元。
一位高校從事科研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為了爭到這些專項資金,高校往往費盡大量人力物力及各種資源去公關、游說,連申報書都要寫上百頁。“專項資金給誰不給誰,有關部門裁量權很大,‘跑廳錢進’滋生了尋租腐敗的空間。”
“政府部門下撥給高校的資金資源過于分散,這么多專項,買醬油的錢與買鹽的錢分得太清楚,不利于高校用好辦學自主權。”羅偉其坦承,以往我省面向高校的專項經費以個人申報為主,團隊、學科次之,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專項經費成了個人評職稱的工具和籌碼,“學校層面沒法去協調配置,甚至不能圍繞學校發展大方向去調配。這種固化的利益結構就是改革的硬骨頭,在我省某些高校,有些教學科研任務重的普通院系的經費,竟然還不如成人教育學院多。”
羅偉其說,此番改革后,將資金資源以整體打包方式劃撥,避免了高等教育專項資金的相對分散和“碎片化”,將資金分配的權力下放給各高校了,不是由教育廳直接將資金分配到項目,這是廣東高校協同機制創新的一個新特點,有利于高校打破固有利益格局,根據學校整體方向和目標辦出特色,打破“千校一面”局面。
鏈接
如何杜絕腐敗:
制定現代大學章程 完善職責權限
近年來,科研經費是我國高校內部腐敗的高發區。這次我省下放高校經費自主權后,高校如何用好自主權,杜絕尋租腐敗?
昨日會議上,羅偉其要求,廣東高校要按照權責一致的要求,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制定現代大學章程。
在西方國家大學,現代大學章程被視為大學的“憲法”,是現代大學制度最核心的內容。廣東此次也提出,要通過制定現代大學章程,完善管理規章制度和職責權限,加強自律建設,提高責任意識和自律能力,健全辦學自主權行使的基本規則、決策程序與監督機制,保證用好用足已有的辦學自主權,做到高校辦學自主權“轉得出、接得住、用得好”。
針對經費自主權,省教育廳要求各高校也要切實轉變管理理念和思路,統籌考慮學校發展各方面要素和資源,加強學科、專業、人才、設備等各種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在保障學校正常運轉前提下,加大整合資金、資產、資源的統籌力度,切實提高綜合效益,扎實推進“創新強校”工程。
此外,省教育廳還將加強對各高校實施“創新強校”工程監督和業績考核,各高校也要制定具體管理辦法,加強對本校“創新強校”工程各個建設項目的檢查和監督。 (記者/雷雨 通訊員/粵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