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上一幅關于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圖,引發了許多家長及老師的共鳴,圖中的內容也讓許多家長感觸頗多。許多孩子因為學校對做家務活兒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教育,可謂家務達人。而有部分孩子,因為父母的溺愛,懶于動手,甚至要求家長實行有償勞動。(2月17日《成都晚報》)
讓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既可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也可鍛煉他們的自立意識和動手能力,其好處自不待言;但面對是否應該有償的話題,家長們卻表現出見仁見智的觀點。其爭議焦點在于人們對家務勞動價值取向的認知差異。
應該說,一些家長熱衷于有償家務的家教方式,其支撐理由主要緣于這樣一種認知:家長終歸是要給孩子零花錢的,通過有償家務的方式,既可讓孩子懂得勞有所得的道理,又可借機對孩子進行理財方面的教育,可謂一舉兩得。也許,這種觀點不無幾分道理,但其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有償家務的負面影響和潛在風險。
首先,異化了零花錢的撫育性質。作為監護人,家長為孩子的付出是義務、責任更是無私親情。所有學習用品的提供及零花錢的給予,都是撫養方式的體現,孩子對父母的撫育應有心存感激的基本認知,而通過有償家務獲取的零花錢,卻被異化為勞動所得的薪酬。盡管花起來理直氣壯,但心安理得之余的感恩淡化卻不言而喻。在傳統孝道漸行漸遠的當下,有償家務無疑讓孩子缺少了知恩圖報的文明教化。
其次,扭曲了無償“家務”的本來面目。“家務”有別于社會活動中的一般性“勞務”,更多的是具有彼此體諒、無私奉獻和共筑愛巢的無償性質,很難界定分內分外的職責歸屬。讓孩子的勞動成為“有償”,父母的勞動保持“免費”,既是對父母辛苦勞作的“不公平”,也無助于對孩子作為一名家庭成員應該具有的奉獻與擔當的培養。在孩子普遍缺乏愛心付出、合作共事背景下,“有償家務”無疑會強化孩子的“自私”理念。而由等價交換導致“老板”與“打工”的地位異化,更讓溫馨親情變得冷漠無味。
其三,這強化了金錢至上的功利思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幼兒園交給孩子的自立啟蒙,幫父母做家務也常常是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有償家務的家教方式明顯背離了這種教育初衷。孩子從事家務需要驅動力,但這種動力應該建立在對孩子獨立行事與體諒別人的引導與鼓勵上,即便需要物質刺激,也應該是階段性的“好孩子獎金”,而不是一事一議的家務工資。討價還價本身就是孩子誤入功利泥沼的信號。
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余。孩子好品德、優素質的形成需要點滴正能量的日積月累,而沾染不良習慣則往往易如反掌。家庭教育應該立足與正面與長遠,盡可能規避負面印記。弊多利少的有償家務的家教方式,不要也罷。張玉勝(河南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