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創新是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實現新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快速增長的過程。
近年來,場景創新逐漸成為支撐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構建與發展的重要抓手。截至2022年年底,北京、上海、成都等43個城市已啟動各具特色的場景創新促進工作。2022年5月,安徽省合肥市組建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采取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市場參與的方式,促進合肥成為創新資源找場景的首選之地。
場景創新優勢何在?場景創新如何助推城市發展?記者近日隨中國科協赴合肥采訪,實地探訪多家科研院所與創新型企業,了解新技術、新產品服務城市發展的實踐探索。
人才方陣:企業發展有活力
走進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合肥院”),一座鋪設著各式管道的試驗場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是全世界唯一一個1:1復制城市地下管網段路的多管線并存耦合實驗區。”清華合肥院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袁睿為記者講解,“燃氣管道、供水管道泄漏問題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很可能會造成爆炸、路面塌陷等復合險情。利用實驗平臺研究城市管網在不同土壤環境下的運行情況,可以實現對城市內不同區域管網的有效監測,提前研判風險。”
據了解,2016年,基于城市安全實際需要,清華大學、安徽省、合肥市三方聯合成立清華合肥院,在全國率先開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針對城市內燃氣、供水、排水、橋梁等應用場景架設監測傳感器,通過三維建模等技術手段,建立起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城市中“看不見”的風險被轉化成“看得見”的數據,直接呈現在監測平臺上。“近年來,我們以合肥為起點,將城市生命線工程向全國70多個城市進行了推廣,有效幫助城市將地下管線事故發生率降低60%。”袁睿說。
科技創新,人才是關鍵。“激光傳感設備要實現自主研發,關鍵在芯片。”袁睿拿起一臺可燃氣體智能監測儀向記者展示,“過去,傳感器內的芯片要從國外買,成本很高,無法實現大規模使用。2020年,清華大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開展激光傳感芯片技術研究,用一年多的時間實現芯片自主研發,芯片成本大幅下降。”
近年來,多個“地校共建”的科研院所在合肥落地生根,并孵化出一批創新企業,調動科學家、創業者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前沿技術研發,釋放企業發展活力。同時,各科研院所積極針對產業需求,匯聚人才資源,如清華合肥院與省內外各高校開展聯合培養計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針對企業人才需求實施“產教融合”協同培養模式,為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提供人才儲備。
政策支持:科技創新有沃土
“我們在調研時發現,一些初創型科技企業,雖然有了好技術、好產品,卻往往缺少具體的應用場景。”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場景創新,就是搭建起一座橋梁,讓新技術在場景中有了驗證渠道,也為城市治理、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科技方案。”
醫生手持超聲仿形手柄來回滑動,遠處一架手臂狀的機器人也夾住超聲探頭做出同樣操作,同時,患者的超聲掃查影像顯示在醫生電腦上。
“這種7軸機械臂智能遠程超聲機器人是依據人體手臂關節特性設計的,它的轉動角度更加多元,能應用到多個部位的超聲檢查中。大城市三甲醫院的醫生利用遠端設備,足不出戶就能為偏遠地區病患做檢查。”合肥合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濱智能”)創始人劉振說,“今年4月,這款產品入選了合肥市2023年度第一批場景清單,還吸引了不少投資項目前來接洽。目前,我們已經和國內多家三甲醫院開展臨床合作。未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在醫療領域一定會塑造更多可能。”
自2022年起,合肥市深入開展場景挖掘、打磨策劃、清單發布、對接路演、推廣服務全流程的場景工作,全面開放企業生產、政府應用等領域場景,支持創新型企業應用新技術、新產品。“天天有推介、周周有對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活動”已經成為合肥市開展場景創新工作的常態。
“金點子”也能引來“金元寶”。2022年,合肥市挖掘場景需求超400個,累計服務企業超500家,幫助70多家場景業主單位對接100多家優秀企業,22家企業拿到實質性訂單。像合濱智能一樣入選場景清單的多家企業還吸引到了多筆融資。“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8%、居全國大中城市第1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保持3.5%左右,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合肥成為全國天使基金、種子基金風險容忍度最高城市之一。”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落實場景:產品驗證有渠道
如何在公共場所實現無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超科技”)自主研發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給出了切實的解決方案。
手術室門口鑲嵌著一塊巴掌大的平板透鏡,各色光線透過透鏡折射匯聚,在空中組成各種浮空影像,醫生不用觸摸實物,只用手指“凌空一點”,就能控制手術室運行、凈化。隨著東超科技聯合創始人張亮亮的演示,展示廳內的手術室門緩緩打開,“除了手術室綜合控制面板,這項技術還被應用在醫院的消毒供應室、ICU、藥房等多個場景中”。
談起技術落地的第一個場景,張亮亮很有感觸:“前期我們在資金和市場方面遇到了不少困難,相關部門幫我們與安徽省立醫院牽線搭橋,這種非接觸式醫療自助機才得以推廣應用。我們獲得的第一筆投資,也是來自合肥市高新區。”
除了醫療場景,“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還被應用在電梯里。“當時,市場對于用‘空中點擊數字’來代替實體電梯按鍵的安全性還是有很大顧慮,產品很難被推廣。”張亮亮說,“合肥市高新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決定率先在管委會大樓內使用,政府成了新產品‘嘗鮮者’,也為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有了市場的反饋,才有機會繼續改進技術。在具體場景的應用中,研發人員發現電梯控制系統體積偏大,使用感不好。現在,電梯內的控制端簡潔美觀,技術迭代進步顯著。
在社區內,居民不用接觸垃圾桶就能打開蓋子,垃圾分類更方便;在汽車里,駕駛員和乘客在空中滑動屏幕,仿佛科技大片照進現實;在博物館中,立體文物模型走出櫥窗,全方位呈現在游客眼前,歷史與科技實現完美交融……“目前,我們還在進行第二代技術的研究升級,相信不久后,光源更小,體積更大的‘空中成像’會給大家帶來更多驚喜!”張亮亮說。
(見習記者 李春劍 記者 崔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