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5日電 “最早的印刷品來自中國而非日本!”11月14日,廈門大學發文分享了2022屆畢業生林思怡的一次“較真”的經歷。一個多月前,林思怡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發現一塊展板的標題錯誤,并向工作人員指出。目前,展板已被修改。
修改后的展板,攝于2023年11月8日
記者從廈門大學獲悉,林思怡本科畢業于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今年9月到英國讀研。她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遇到一件來自日本的展品,介紹文字寫著“最早的印刷品實物來自8世紀的日本和韓國,比歐洲的印刷術早了幾百年”。
“難道最早的印刷品實物不是來自中國嗎?”林思怡回憶,在學過的歷史中,雕版印刷術起源于中國唐代,帶著疑問,她開始查閱更詳細的資料,發現這件展品來自公元770年的日本,當時佛教剛從中國傳到日本,許多日本的佛經仍用中文書寫。
林思怡認為,展板上的文字有歧義,于是向圖書館提交了正式的反饋信。由于學業繁忙,之后林思怡沒再去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她以為這封信大概石沉大海了。沒想到一個多月后的11月8日,圖書館回復展板已修改完成,修改后的展板標題翻譯成中文是:“雕版印刷術起源于中國,比歐洲早幾百年,8世紀時傳到日本。”
“我真的非常開心,也非常有成就感。”林思怡說,她對蘇格蘭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學者的嚴謹和高效表示感謝,同時也非常感慨,“中國文化的世界形象需要我們每位中國人來共同維護。我們可以讓別人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了解我們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偉大祖國。”
林思怡的父親對女兒的行為也非常贊賞。他說,自己從小就教育女兒,要時時刻刻以自己是一名中國人為傲,為國家燦爛的歷史文化自豪!
林思怡的本科輔導員表示,“思怡在學期間就表現出了很強的探索精神,無論是對專業還是個人興趣的領域,目標都很明確,是個典型的行動派。”
“之前在廈大的五年學習過程中,建筑學的老師們常常鼓勵我們在做每一個設計前,要先對該類建筑進行充分調研。特別是大四暑假,我在博物館當志愿者,感受到了博物館、美術館等展館的重要教育意義,這可能也是我留意到展簽上錯誤的原因。”林思怡說。(李昉、實習生蕭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