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齊魯理工學院獲悉,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23年第十一屆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上,齊魯理工學院學生申鑫龍在創新創業賽道上取得國家級一等獎、北部賽區一等獎、山東省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其設計的《鈴鐺燈籠魚》產品也已產業化,產品銷往美洲、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在新時代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中,齊魯理工學院培養模式的又一次證明。
“我們聚焦山東省‘三個十大’行動計劃、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布局謀篇。”齊魯理工學院黨委書記徐淑鳳向記者表示,“我們致力于培養新時代齊風魯韻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朝向建設更高水平的特色高校努力邁進。”
3C融合學習讓學生易于接受
鄭加軒是齊魯理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山東博陽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實習期間,他采用LQR(即線性二次型調節器)控制算法解決了博陽機械有限公司平衡車運行中振動的問題,并參與了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該技術現已成功移植到電動汽車直流充電模塊控制中。
鄭加軒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源于該校3C教學模式的加持。
“3C融合教學的內涵就是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的融合。”齊魯理工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科研院長雷騰飛認為:“一方面,對學生來說,3C融合教學是有困難的。那么,我們就從基礎做起,為學生安排了三層晉級法,就如同打游戲一樣,裝備不斷升級,戰力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教師教學采用項目教學法,三層聯動,項目上層有計算理論、數據分析,中層實施通信技術應用,下層實現控制機構執行,實現了學科知識和技術應用的有機融合。”
記者了解到,該校通過基礎理論課程整合,專業課增設了3C融合課程,適時增設Python、Java、VC等計算機軟件的課程和大數據分析、機器人控制等課程,并引入企業行業真實案例和工程項目,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直接就業,縮短了企業培訓時間。
近五年來,該校加強與產業集群企業和學會合作,與德國萊茵科斯特有限公司、浪潮優派有限公司、山東省人工智能學會等企業和學會通過整合校企雙方的優勢資源,成立產業學院,共同探索“教學研”融合發展新模式,為培養3C型學生實現跨越式發展。
“實景式”教學效果突出
記者走進齊魯理工學院工業大數據與智能制造實驗教學中心,參觀者豁然開朗——這里將一座現代化的智能車間搬到了教學中心。
在記者面前,智能制造工業4.0微型工廠、工業機器人教學系統、全集成自動化設備、高級過程控制系統實驗裝置、視覺機器人、AGV小車等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拉近了學生與科技之間的距離。
在技術機器人實驗室,齊魯理工學院常務副校長張庚靈介紹:“工業機器人是工業4.0的執行機構,我們為了配合工業4.0的研發,設計了技術機器人實驗室。這個實驗室擁有6臺工業機器人,利用它們,我們在實驗室中進一步進行機器人關鍵技術的研究。”
據介紹,該校以構建特色鮮明、教研產協同推進的產業創新研究院為目標,先后成立了“分子影像技術產業研究院”“智能計算及應用產業創新研究院”,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并與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山東康眾宏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院所企業共建科技創新平臺10個,服務區域產業經濟建設。
“我們高度重視學生就業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近三年本校畢業生就業率平均為97.56%。”齊魯理工學院副校長楊依廷介紹,該校先后獲批山東省創客空間、雙創示范基地、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基地、首批山東省女大學生就業創業“雛鳳”巢;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省級及以上獎勵2030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48項、二等獎118項,省級特等獎44項、一等獎240項。
(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