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新時代建筑類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新需求和新趨勢,北京建筑大學堅持“高水平特色型大學”辦學定位,提出“扎根首都、依托行業、匯聚資源、融合共促”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理念,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顯著提升,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形成新時代地方行業類高校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新范式,人才培養模式獲多項國家和北京市教學成果獎,示范效應顯著。
“三規”融入育“三師”
基于高水平特色型大學的定位,北建大將把中央關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簡稱“三規”)的批復精神作為服務首都規劃建設的根本遵循,著力培養適應首都未來發展需要的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簡稱“三師”)人才,將“三規”內容融入“三師”培養全過程,為人才培養工作植入服務首都的北建大特色“基因”。
學校重構“三師”教學體系,在通識教育層面,面向全校開設《北京城市規劃概論》等近20門“三規”通識課程,實現專業全覆蓋;在專業教育層面,將《建筑與城市設計》等系列“三規”專業課程納入建筑類專業培養方案;在實踐教育層面,“三規”相關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選題占比超過50%,并推動真題真做。
同時,強化“三師”教研支撐,啟動“三師”搖籃計劃,年均設立20余項校級教研“三師”培養專項課題。聯合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三規”起草單位,編制“三規”教材近20部,其中9部入選住建部“十四五”規劃教材選題。學校還成立了建筑類專業虛擬教研室,通過數字化技術推動教研組織模式改革,搭建“智慧+虛擬+合作”教研平臺,創新開展“教學評展著”教學模式,助力“三師”培養。
“四維融合”建體系
北建大推動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虛實融合及交叉融合,豐富“三師”課程體系內涵,強化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支撐。
學校依托北京老城保護更新基地等若干駐地、駐企實驗室,圍繞首都城市建設和更新的實際項目,創新基于“實驗室+基地”的實踐實訓模式;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基地142個,推動場景式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深化校企聯合育人機制,開展“3+1”聯合培養、“1+N”試點項目;依托三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開發可模擬地震、火災等高危、高成本環境下實驗場景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363個。
學校還與中國科學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開展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實培計劃”,圍繞合作單位的課題,設立校內外雙導師,實施全時段校外培養制,迄今共立項337項。
強化師資 廣筑平臺
北建大通過“內培外引”,打造“專兼結合”的創新實踐育人師資隊伍。
學校健全內部培養機制,實施新入職青年教師校內外雙導師崗前培養制度,通過“一對一、師承制”“面對面、手把手”等方式,迅速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強化外部引進機制,成立發展咨詢委員會,聘任全國城建領域的院士、大師作為委員,每年兩次為人才培養工作問診把脈。
學校積極搭建“校內+校際+校企+校地”多元協同育人實踐平臺,打造特色品牌實踐活動,促進校內外資源共建共享。7個國家級實踐教學平臺和42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面向本科生免費開放,每年惠及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的本科生達12000余人次,覆蓋率超過60%。依托發起成立的 “一帶一路”建筑類大學國際聯盟,連續多年舉辦競賽、暑期國際學校及暑期城市設計工作營等,每年吸引國內外50余所高校千余名學生參加。
學校牽頭成立國內首個土建類卓越工程師校企聯盟、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普通高等教育委員會等,開設校企合作共建課程177門。
學校還聯合北京市西城區等區政府和行業龍頭企業,成立駐地、駐企實驗室,依托平臺,開展服務首都城市更新、建筑遺產保護等品牌實踐活動。
人才培養新模式彰顯示范效應
近五年,北建大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共開展各類項目400余項,科技服務經費連年超過2億元,有效支撐首都“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聚焦北京長城紅色文化、中軸線文化遺產景觀等研究,彰顯特色優勢,有效支撐首都“文化中心”建設;依托發起創立的“一帶一路”建筑類大學國際聯盟、“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等國際化交流平臺,促進對外交流合作,有效支撐首都“國際交往中心”建設。
北建大人才培養模式引領了我國建筑領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創新,成效顯著,“注重中國優秀文化傳承的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廣·深·實'型城市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等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
學校畢業生升學率由2018年的24.22%提升至2022年的31.41%,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穩定在95%以上。
(北京建筑大學 陳紅兵 許鷹 趙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