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津大學理學院物理實驗中心工程師、天津大學沈志康獎教金獲得者劉京津正在指導本科學生操作示波器。 劉延俊攝
近日,《科學》在線刊發了一篇名為《全氟羧酸的低溫礦化》的論文。論文提出了一種處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全新方法。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天津大學理學院2018級本科生李預立是一名標準的“00后”。
像李預立這樣的理科基礎研究人才在天津大學層出不窮。近年來,天津大學理學院持續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特別是在科研實踐、師資配備、國際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
培養科研能力
回憶本科時光,天津大學畢業生卜一凡最難忘的是在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參與了多個科研訓練項目。“本科階段的科研訓練,堅定了我投身基礎學科研究的信念。”卜一凡說。如今他以年級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保送至北京大學。
天津大學理學院從學生實際出發制定《天津大學理學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形成了低年級聚焦專業興趣與認知培養、高年級聚焦科研實踐與學術表達的科研能力培養大框架。
該學院以促進學生科研創新培養為目標,圍繞科技競賽、學科前沿、科學普及,通過開設講座、課程等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學院在本科生入學時期開展入學講座,初步培養學生對于專業的興趣;在大二時期開展學科前沿講座,增強學生對學科認同感,拓寬學術視野;再通過師生雙向選擇,確定學生興趣方向,引導學生進行科研學習,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人才培養需要為學生自主探究留足空間。”天津大學理學院院長耿延侯介紹,“為解決以往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安排較滿、學生自主支配時間太少的問題,我們增強了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靈活性,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課程修讀方案,為有學術志趣、有潛力的學生提供‘一人一策’的個性化培養方案。”
凝聚育人合力
累托石片層改性研究在工業印染廢水處理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天津大學理學院教師馬驍飛把在科研實驗中開發出的兩個科研成果編入了實驗教材中,以此來提高實驗教學的深度和質量。
“馬老師將他的科研成果用于我們本科生的教學實驗或學生競賽項目中。這種將理論知識與實驗、競賽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很好地培養了我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第四屆卓越杯新實驗創新賽一等獎獲得者李慧智說。
為了讓有潛質的未來領軍人才脫穎而出,天津大學理學院充分整合優勢資源,加強專業教師間的溝通合作,通過構建多重育人隊伍,實現協同育人。學院實施師友導師計劃,成立導師隊伍,創造各種方式促進師生交流,發揮師友導師育人作用。在學生培養方面,學院強調“點燃一把火”,而不是“灌一桶水”,注重因材施教,讓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成為主導。
2022年,天津大學理學院共有12名本科生在頂級及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多名學生獲得國家級賽事獎項。
“我們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天津大學常務副校長、理學院博士生導師胡文平說。
加強合作交流
今年暑假期間,天津大學理學院黨委書記劉昌龍等帶領15名2022級天津大學本科生赴新加坡開展研學。
“這樣高水平的交流學習,讓我們在本科階段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學術思維,獲得更多學術資源和機會。”天津大學理學院物理強基班本科生李仲杰說。
高水平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需要置身于國際合作與競爭的環境,在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天津大學理學院堅持“以本為本”,與國外著名大學開展交流合作,定期組織本科生赴海外知名高校參觀學習,拓寬學生國際化視野,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識,增強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天津大學理學院還不斷加強與國內重點院所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優勢資源共享,加快卓越人才的培養。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簽署了聯合培養合作協議,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聯合創辦了“錢三強英才班”,并聯合設立了侯德榜獎學金、嚴濟慈獎學金以及納米科學探索獎學金等,共同培養對化學、物理學、核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感興趣,且有志從事相關領域方向研究的本科生,為我國大科學工程建設、相關研究領域及單位輸送優秀的后備人才。
(記者 陳 曦 通訊員 張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