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包覆鋼—混凝土組合剪力墻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醫用復合抗菌導管產業化項目、精密電控調壓閥控制電路研制與試驗產業化項目……11月21日,在2023“浙里好成果”走進紹興暨環杭州灣創新聯盟成果轉化對接活動上,10項成果轉化項目現場簽約。
記者從紹興市科技局了解到,這批項目來自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去年6月,在推動成立紹興市研究院聯盟的基礎上,紹興牽頭成立了環杭州灣創新聯盟這一開放式平臺,吸納上海、杭州、寧波、嘉興等地的51家具有較高創新水平的研究院加入。
浙江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曹華芬表示,紹興作為長三角經濟帶重要城市,是環杭州灣和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近年來積極推進“融杭聯甬接滬”戰略,厚植“名士之鄉”新優勢,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三鏈”有機融合。
95項成果曬一曬
“高溫高儲能密度電介質薄膜”突破商業電容器在高溫環境下的應用瓶頸,“磁導航手術機器人”可使醫生脫離X射線輻射環境且精準標測和消融心律失常病灶,“菌生物材料的制備及其應用技術開發”適用于醫療大健康等應用場景……活動期間,一份包含95項科技成果的資料匯編尤為矚目。
記者翻閱資料發現,相關成果均來自環杭州灣創新聯盟成員,每項成果的技術簡介、預期效益、合作聯系方式等一應俱全。各研究院此次集中展示,旨在以對接活動為契機,通過科研“朋友圈”尋求合作,使成果落地成長。
“其中,面向紹興本地研究院的科技成果,我們聯合專業公司前期開展摸排,已遴選60余項,預計在12月份以創新大賽的形式,精選若干成熟度高、與本地產業適配的成果,在銀行授信、技術入股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成果轉移轉化。”紹興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紹興高端生物醫藥“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和上虞區國科新材料中試基地進行路演推介。
結合10月下旬走訪9家紹興企業的見聞,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黃政仁在致辭中介紹,紹興將布局新藥研制、雙碳科技、新材料、綠色化工等重點產業,將促進紡織印染等傳統產業升級作為長期戰略,和研究院的大科學裝置與優勢科研方向能夠同頻共振,“愿以我們的力量為紹興的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從研究院聘任成果轉化特派員
活動現場,浙江大學紹興研究院項目部負責人孫闖、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研究員、高級工程師李照謙、嵊州市浙江工業大學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水清等13人被聘任為紹興市首批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
自2020年3月落戶紹興嵊州,嵊州市浙江工業大學創新研究院深耕廚電領域,多項專利在當地轉化,為企業新增銷售4億元以上。周水清介紹,擔任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后,自己計劃擴大服務范圍,促使研究院得以立足嵊州服務整個紹興,乃至浙江范圍內的相關企業。
對此,紹興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聘任的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來自紹興與科研院所共建的研究院,均為高學歷科研人員,平均年齡36歲,都有強烈意愿入企開展成果轉化工作。
近年來,紹興將共建研究院作為集聚高端人才、促成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先后引進浙江大學、上海交大等35家大院名校共建研究院,全面覆蓋高端生物醫藥、先進高分子材料、智能視覺等“萬畝千億”重點產業,累計孵化企業300余家、申請專利2100項、建成省級以上科創平臺55個。
該負責人解釋說,這些研究院既是研究機構,也是轉移轉化平臺。首批成果轉化科技特派員有技術有資源,政府將完善相應政策,搭臺推薦他們入企,幫助企業切實解決技術難題,挖掘更多成果轉化的合作機會。
(洪恒飛 記者 江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