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工作人員在演示智慧盾構施工仿真實訓教學系統。 新華社記者 辛夢晨攝
編者按 作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利器”,慕課具有便捷、開放、共享等特點。它在打破教育時空限制的同時,為教育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徑。其中,“慕課出海”“慕課西行”近年來備受關注。“慕課出海”取得了哪些成就?“慕課西行”進展如何?為此,本版推出特別策劃,以饗讀者。
在近日召開的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慕課出海”的最新成果受到了與會嘉賓的廣泛關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報告稱,中國慕課建設和應用規模世界第一,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品牌。
依托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中國慕課已經開設341門次全球融合式課程,推出10個全球融合式證書項目,學習者近2540萬人次。
“我國已經成為數字教育第一大國。我們應該利用這一優勢,做好‘慕課出海’,把豐富的教學資源轉化為國際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新技術的支撐作用和開拓創新的精神都必不可少。”日前,西安交通大學(以下簡稱西安交大)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陳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慕課出海”成果顯著
西安交大是我國較早發展線上教育和慕課課程的高校之一。陳靈表示,在慕課興起之前,西安交大已經積累了一批優秀的數字化課程成果,并取得了多個獎項。
“慕課剛興起時,我們就注意到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第一時間探索搭建慕課平臺,制作慕課課程。慕課并不等于視頻課程。”在陳靈看來,慕課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教育模式,包含多個教學層次,關聯著多種不同的技術形態。除在線課程之外,在線指導、課后咨詢、配套資料等都是慕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慕課還需要一個強大的互聯網平臺作為支撐。
2015年,西安交大加盟了Coursera國際課程平臺,并同時上線了3門永久開放的全中文自助課程,隨后又陸續上線了13門課程。截至2023年11月,這些課程的累計選課人數已經超過8萬人次。
在課程上線Coursera國際課程平臺的同一年,西安交大與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所高校,共同發布了《西安宣言》,成立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依托這個聯盟,西安交大開設了能源化工、健康醫療等30個培訓專題和743門課程。
西安交大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合作,設立了絲路培訓基地,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養工程科技人才。2023年,絲路培訓基地慕課平臺的總訪問量達到467萬人次,海外訪問量占比超94%。截至2023年12月,基地已舉辦超過百期專項培訓活動,同時上線了30個培訓專題、近百門國際課程供學員學習,共培養了來自10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0余名學生及企業人員。
西安交大的案例只是“慕課出海”的一個縮影。中國的各大高校也在“慕課出海”進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教育部組織了88所中國大學為印度尼西亞提供近300門高水平慕課,覆蓋印度尼西亞3000多所高校;西南交通大學培養了來自8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余名軌道交通人才,輻射海內外200余所高校、10萬名線上學習者;南方科技大學幫助柬埔寨、肯尼亞等13個亞非國家建設了智慧教室等。
“2020年,教育部啟動高校在線教學英文版國際平臺建設項目,西安交大在學堂在線國際版和中國大學MOOC國際平臺上線課程41門,近2萬國際學習者從中獲益。”陳靈說。
技術支撐至關重要
慕課背后的科技含量不容小視。如何讓海外用戶接觸到中國慕課,使用好慕課資源,是李睿最關心的問題。
作為西安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技術運行保障部部長、絲路培訓基地技術負責人,李睿告訴記者:“‘慕課出海’的第一步,就是讓課程真正觸及海外用戶。”
據了解,西安交大團隊使用搜索引擎優化技術對慕課平臺進行改進,讓人們在搜索時能及時獲取相關課程內容。團隊采用了內容分發網絡技術,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更容易獲得優質的慕課內容。
李睿介紹,西安交大還采取了一些前沿的自有技術,增加慕課內容的關聯度與豐富性。例如,西安交大采用陜西省大數據知識工程重點實驗室的知識森林相關技術,將培訓課程與相關參考材料、學術信息進行關聯,制作出覆蓋培訓課程與相關文獻資源的知識圖譜。
參訓學員可以在慕課平臺高效獲取課程相關的各類關鍵信息。這一功能吸引了許多學員持續使用慕課平臺學習課程內容。數據表明,慕課平臺6個月用戶留存率超過45%。
此外,針對“慕課出海”遇到的跨文化障礙等常見問題,西安交大團隊積極進行技術創新。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貼合使用習慣的文獻智能檢索與輔助閱讀功能,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對課程進行多語言翻譯,進一步降低語言阻礙。
“海外用戶在語言、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對‘慕課出海’有很大影響。我們要做好‘慕課出海’,就必須充分利用技術的力量,提供學習支持服務。”李睿說。
依靠創新推動發展
李睿表示,目前,網絡資源內容非常豐富,單純提供課程難以長期吸引用戶,必須把慕課視為一個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做好各個層次的服務,才能真正擴大慕課的海外影響力。
“中國慕課自誕生以來,每個階段的發展都離不開技術和模式的創新。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我們也要直面挑戰,敢于試錯,推動更大范圍、更深程度、更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陳靈說。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慕課出海”正在從1.0階段向2.0階段轉變。中國也在與更多國家的高校和在線教育機構共同開發優質課程、教材、虛擬仿真實驗,并共同建設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臺,開發和推廣適合國際學習者使用的便捷、高效的智慧教學工具。
李睿舉例,西安交大絲路培訓基地的大多數慕課課程偏向工程應用,具有極高的實操性,對課程的現場感、師生互動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把這些課程做精做優,就得持續探索前沿技術,提高虛擬仿真實訓和線上互動的水平。
除了技術,觀念創新也至關重要。陳靈認為,高校承擔著引領創新的社會職能。在國際合作當中,中國高校理應當好“領頭羊”,向世界友人展示中國大學的擔當和開放精神。
“我希望通過創新能力的提升,把慕課這塊‘金字招牌’做大、擦亮,讓中國慕課能夠幫助海外友人獲取更多優質教育資源。”陳靈說。
(記者 孫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