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劉奕言)每當高校新生入學時,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大多數的新生家長都千里迢迢、不辭勞苦的護送孩子到校,這本是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愛,無可厚非。但問題是,許多家長從收拾行李、買車票、乘車直至到達大學后注冊、交費、領生活用品、打理床鋪、購置生活必需品等一切事宜都一切包辦,不讓孩子動手,這使得本應是親歷者的孩子變成了冷眼旁觀者,從而錯失了一次獨立處理事情的鍛煉機會。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絕大多數家長對子女寵愛有加,嬌生慣養;加上就業難,絕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從小學到高中孩子放學回家或節假日在家,怕耽誤學習,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更不讓其參加基本的勞動,致使不少孩子缺乏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勞動習慣、吃苦精神,久而久之就“培養”了他們好逸惡勞的不良品行,嚴重影響了他們全面健康地成長。
其實我認為,家長應反其道而行之,抓住這次機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各項事宜,家長在一旁起輔助指導作用,以鍛煉孩子們獨立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也能幫助孩子盡快適應新生活。有這樣一位心理咨詢師,她的兒子是聾啞兒,但由于她對兒子從小的訓練培養,使兒子僅靠老師的口型及板書就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在普通學校學習。去年.兒子考上了天津的一所大學,然而她決定不護送孩子入學,讓孩子獨自乘車去學校報到。這位阿姨說:“這是多么好的一個鍛煉孩子的機會,為什么要送?我要把孩子鍛煉成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記得以前曾有媒體報道,一個男孩已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學讀博士,但因其連洗、穿衣服,洗刷碗筷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而被校方勸退。究其原因,這個男生從中學開始,他的母親就一直跟隨他、陪伴他讀書,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諸如洗衣、疊被之類的事都由他的母親大包大攬。可以想見,這樣的孩子即使學識再淵博,受教育程度再高,進入社會以后怎么工作,怎么生活。
父母用愛織成的寬大的翅膀將孩子緊緊擁在懷中,為孩子遮擋一切風雨,但也使孩子無法展翅飛翔。太過疼愛孩子的爸爸媽媽們,請多給孩子創造一些獨立處理事情和勞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吃苦耐勞的美德和精神,讓他們在這樣的鍛煉中健康地成長。從長遠看,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