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5公里,從漠河到海南島的距離也不過如此。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直傳說著一個酷愛跑步的老師:他跑步去上課,跑步去開會,跑步去參加馬拉松。也許在不經意的瞬間,他就會從你身邊跑過去。這個被科大師生稱之為傳說的人,就是中國科大物理系教授丁澤軍。
從合肥跑步到揚州參加馬拉松
在2011年的揚州馬拉松賽場上,在人群中有這么一個身影,拿著個相機,膝蓋上貼著幾塊膏藥,邊跑邊給大家拍照。
看到這,你可能會以為這個人是來“打醬油”的,其實不然。這是丁澤軍第二次參加揚州馬拉松比賽,而重點是,他是從合肥跑步去的揚州。丁澤軍告訴記者,他只是想換種參與的方式。“這就跟做研究一樣,總想找點新的事情來做,不想重復別人的工作。”
當初,丁澤軍把跑步去揚州的想法告訴學生后,迅速得到響應。揚州小分隊即刻組成,共有4人,兩個跑步,一個徒步,一個騎車。行程分為5天,每天的路程在50公里左右。
5天的行程遠沒有想象得那么簡單。腿抽筋了要休息,路線錯了要重選,找不到吃飯的點、餓了要忍著……最讓丁澤軍擔心的是,由于長時間劇烈運動,他還出現了血尿狀況。所幸的是,一番磨難后,他們終于順利跑到揚州。
已跑了漠河到海南島的距離
跑步的人都有一個習慣,那就是記下跑步的里程,丁澤軍也不例外。現在,他已經跑了6615公里。記者算了下,從漠河到海南島的距離也不過如此。
丁澤軍的想法源于馬拉松超人卡納澤斯的故事。卡納澤斯有個50×50×50的計劃,即在美國50個洲,連續50天,每天跑50公里。看到這本書的時候,丁澤軍49歲,他覺得很好玩,因此也給自己定了一個50×50×50的約定。
“我一直期望達到村上春樹稱之為‘跑步藍調’的狀態。”“跑步藍調”出自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一書。村上春樹也是一個非常喜歡跑步的人。在書里,他描述了自己100公里跑的狀態,“跑過40公里,疲勞感突然銷聲匿跡,那段意識的空白之中,甚至存在著某種哲學或者宗教的妙趣”。
“我一直想體驗這種狀態,可惜每次還沒感受到就已經累趴下了。”丁澤軍笑言。
學生可以自薦考題獲得加分
丁澤軍在中國科大教授“計算物理”已經十多年了,因為“計算物理”期末考試的高難度,丁澤軍也被學生戲稱為“殺手”:考試不劃定范圍;考題可能無標準解、唯一解,甚至無解;考試時要對題目有所篩選,因為不可能全部做完;學生還可以自薦考題獲得加分……
“其實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實際上只占我這門課總成績的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主要是課后作業等平時成績,學生還可以通過進行課題研究等方式獲得加分。”丁澤軍在課堂上展示了他的總分評定公式,其中,期末考試分數會乘上一個神秘因子,說起這個因子,丁澤軍表示還不能說,他會在考試結束后通過網絡向學生公布。
此外,丁澤軍鼓勵學生自薦考題,要求是必須原創,難度要恰當,另外還要注意考題的體裁形式。“我想借助這種方式鍛煉學生的原創能力”,丁澤軍說,“如果學生自己出的考題能夠被我們選中,證明他對這門課已經有了深入的思考,并且有比較全面的掌握。”市場星報 柯玄 記者 俞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