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2013)》日前發布。當前,中國大學生人均月消費支出945.6元,人均全年消費總額達到11347元,超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大學生“超錢”消費的現象近年來備受關注。藍皮書在北京、上海等12個城市的100所高校中,對100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大學生人均月消費支出945.6元,月均消費在500至999元的大學生占總體的50%以上;月均消費1000至1499元的大學生將近30%;另有12%的大學生月均消費在300至499元之間。根據2011年國家統計年鑒數據,全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10元。
調查稱,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依然是父母,選擇這一來源的大學生占95.2%,其次是兼職收入、學校補貼和獎學金。家庭收入對大學生消費水平有較大的影響。家庭收入越高,大學生的消費水平越高。家庭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大學生消費水平是1215.7元/月,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大學生消費水平是745.3元/月。
從人群上來看,農村地區的大學生更多地選擇自己打工賺錢,而城市地區的大學生選擇向父母要錢的比例達到24.7%。大學生家庭月收入越多、個人月消費水平越高,選擇向父母要錢的比例就越高。與此相反,大學生家庭收入越低,個人月消費水平越低,選擇自己打工賺錢的比例越高。
調查結果顯示,來自于城市地區的大學生消費支出達到1065元/月,比農村大學生月消費要高出三分之一。從集中度來看,城市大學生消費金額主要集中在500至1500元/月之間,而60%的農村大學生消費水平在500至999元/月之間。分地域來看,東北、華北、華東地區大學生月消費金額較高。
目前,信用卡消費和網購逐漸成為大學生的重要消費形式,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達到46.1%。從擁有數量來看,大一、大二學生人均擁有兩張信用卡。
談及大學生的消費方向,調查顯示,生活費用往往占據大學生消費支出的大部分,校內外餐費支出占大學生日常消費支出的六成。調查發現,餐費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消費支出最多的一項,占月支出的60%左右。另外,大學生在服飾項目上的消費為162.8元/月;用于社交的費用也達到107.5元/月,占日常消費支出的較大比例。專家稱,總體來說,大學生消費行為較為理性,有89.2%的大學生制定了消費計劃。
藍皮書首次為曾被社會輿論稱為“非主流、迷惘、孤立”的“90后”正名。調查顯示:九成大學生能記住父母親的生日,表達方式以電話祝福為主。同時,大學生群體作為社會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對時事動態和社會新聞關注比例高達53.6%,側面反映出他們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而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創業思維初現,已有創業計劃或行動的學生超過三分之一。大學生畢業規劃在多樣化的同時也更加理性,職業選擇不再盲目追求專業對口,而是注重現實利益和個人發展。薪酬和個人發展空間仍是大學生選擇工作時最關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