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森(右)受聘中大兼職教授。
任教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表示要將這個崗位作為自己繼續學習的好機會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原省長、廣州原市委書記、市長林樹森日前受聘為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兼職教授。中大校長許寧生教授為林樹森頒發聘書。受聘當晚,林樹森以學者身份作學術報告,回望世紀之交的廣州城市規劃與發展,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林樹森感謝中山大學聘任自己為兼職教授,要將這個崗位作為自己繼續學習的好機會,也將珍惜這份榮譽和難得的緣分。
許寧生表示,林樹森長期從事經濟發展和城市規劃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在城市規劃領域具有很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經驗,在城市規劃高級別學術刊物發表了很多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論文,尤其是《規劃廣州》和《廣州城記》兩本規劃類專著,兼具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在中國城市規劃界產生相當大的學術影響。
許寧生說,林樹森在擔任廣州市長和市委書記期間,主抓了廣州市城市發展總體概念規劃的編制及實施工作,這是一個對全國有引領作用的創新性的規劃。在廣州任職期間,林樹森還先后領導了新白云機場、廣州地鐵和南沙開發區等項目的規劃與建設工作,為廣州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受聘中山大學兼職教授,是林樹森與中大淵源的延續。記者獲悉,世紀之交廣州概念規劃中的一部分就由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科研團隊所承擔。受聘儀式后,林樹森為現場師生作學術報告。
以教授身份為中大師生作學術報告
回望廣州實踐增加熱愛專業決心
盡管從事規劃理論和實踐多年,但在林樹森看來,真正地從事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工作仍是一個極具挑戰性、極具潛力的事業。城市規劃在國內的一般定義是,根據一定時期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功能布局及進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和全面安排。但事實上,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對城市規劃的定義也頗有爭論。
林樹森介紹了城市規劃及建筑學家吳良鏞的理念。上世紀80年代,吳良鏞在“人類居住”概念的啟發下,寫成了《廣義建筑學》,他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西方的學術思想,吸收道氏學術精華,構建中國人居環境科學。1993年8月,在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大會吳先生所作的學術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人居環境科學”。
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吳良鏞先生創立的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已自成系統。該理論以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為目標,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筑等創新理論;以整體論的融貫綜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復雜問題,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突破了原有專業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
不過,林樹森表示,“人居環境科學”的系統很大,意義也很大。即使用吳良鏞上世紀末的說法也是“尚處于始創”階段,需要有關專業和社會的支持和努力。和任何一門重大學科的形成一樣,必須要有相當長期的研究和探索,并且不斷通過反復實踐檢驗,不斷加工提煉,使整個體系臻于完善。但這一過程并不影響利用現已明朗的人居環境思想指導一個城市環境和空間規劃與建設。
理論學習的關鍵是實踐。在某種程度上,世紀之交的廣州,已在進行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實踐探索。“回顧世紀之交前后十年,廣州如何通過人工干預使人居環境變遷適應外部因素對廣州的挑戰,城市規劃部門和城市的其他有關部門一道,使廣州成功地避免淪為區域次級城市的地位,將會大大地增加我們熱愛專業、刻苦學習鉆研專業知識的決心。”林樹森說。
多重原因致使廣州在近代失落
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城市規模空間分布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自然等因素綜合作用的歷史產物。林樹森回看廣州的歷史,也是感觸良多。廣州城從建立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廣州城市建設的發展定位,突出體現在其作為港口城市的發展。廣州是唐、北宋、明清時期中國的第一大貿易港。到明清時期,新興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把廣州作為他們與中國交往、貿易的突破口。兩千多年來的大部分時間,廣州一直作為華南地區的首位城市而存在。
相對于歷史的輝煌,鴉片戰爭后的近代廣州有些失落。林樹森舉例說,許學強、周一星、寧約敏的著作《城市地理學》中有圖表專門對1850年到1950年這一百年間全世界十大城市排位變化進行描述。據此可以看出,1850年廣州在全世界城市中排在第四位,但在1900年,廣州已從十大城市中退出。“也就是說1900年廣州出局了,十大城市就沒廣州的份了。”對著五十年間發生的變化,他深有感慨。
原因何在?林樹森認為,除“五口通商”而生成的外部環境變化之外,還有更為深層次的三個原因:一是交通運輸條件不便,經濟腹地有限使廣州在“多口”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二是廣州未能完成商貿定城向工商定城轉化,建立與城市規模、地位相適應的制造業基地,形成現代產業中心;三是社會的動亂不安改變了廣州的貿易環境,迫使廣州外貿、商業、航運業、金融業的向外轉移。
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廣州的城市建設共進行了13次全面規劃,規劃布局總的指導思想是將廣州由一個消費性城市變為工業城市,將廣州建設成為華南地區的工業中心。林樹森認為,這樣的規劃思維,不單使廣州這樣一座歷史形成的商業貿易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名城無從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單一目標而言,那一時期外部環境、體制機制方面也有很多不可克服的因素制約著廣州的發展。
隨著城市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期,廣州人開始思考,如果廣州不作為區域的“二級城市”、“三級城市”,廣州人應該做些什么?在林樹森看來,當時有三方面的問題需要正視和思考:第一,支撐廣州作為華南地區中心城市的廣州機場、港口、鐵路樞紐已經落后,能不能重新建起世界一流的機場、港口、鐵路樞紐,重構現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第二,廣州在高速發展中局部地區也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印象,造成城市現代化與局部地區無序的強烈反差,存在很多問題,能否盡快解決這些問題,盡快形成一個大都市的建設架構,特別是突破原來中心城區受地形地貌制約的L形格局,滿足迅速增長的機動車需求和創造一個舒適高效的城市環境。第三,廣州能不能按照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協調發展的原則盡快成為華南重要的產業基地,代表珠三角地區參與國家、國外產業競爭,使珠三角的經濟結構適應較長的一個歷史時段“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從而真正成為珠三角名符其實的中心城市。
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反映
城市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完成這些事業需要規劃,做出一些高水平的規劃,需要規劃編制組織系統和規劃方法的創新和科學實踐。以學者身份回顧世紀之交的廣州城市規劃,林樹森認為,世紀之交的前后十幾年,廣州城市規劃工作是令人難忘的。
“世紀之交前后十幾年的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城市戰略規劃和總體規劃、南沙地區規劃這三個大規劃,回答了廣州如何在未來的發展中保持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對廣州后來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說。
首先是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林樹森說,從《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到2003年版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從提出109項城市形象工程到“三變”時期的大小各項城市建設規劃,從新白云國際機場場地的規劃研究到廣州鐵路新客站(番禺)最終破土動工,無一不顯示廣州城市規劃的不斷創新和富于成效的科學實踐。
那段時間廣州城市基礎設施大、中小工程并舉,舊城中心區和新城區統籌安排,建筑和市政整體規劃,現代化城市形態有了突破性進展。“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必須具備的基本構架,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反映了城市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級次的城市是通過城市基礎設施來體現的。”林樹森說。
第二個是城市戰略規劃和總體規劃。2000年6月,廣州市政府組織廣州市總體發展戰略概念規劃活動,使廣州規劃工作戰略思維思路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廣州的規劃思路和創新為規劃界普遍接受。廣州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在第46屆國際規劃大會上獲獎,這得益于2000年前后做的一系列工作。“廣州的戰略規劃搞完以后,基本上全國仿效,都在建設前搞戰略規劃。”林樹森說。
事實上,國外的戰略規劃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提出,英國1947年城市規劃的修改,都吸收了戰略規劃的理論精髓。“這其實是摒棄了那種把規劃當作編制某一地區未來理想藍圖的固有概念,轉向把規劃對某一地區發展施加一系列良性管理和控制的新概念,這引起了規劃師工作順序徹底的變化。”林樹森說。
第三個是南沙區的規劃。在他看來,廣州南沙地區的大開發完善了構建“山、城、田、海”的城市空間結構,實現廣州由沿江城市向濱海新城轉變,也使廣州港由內河港變為海港。這些變化使南沙地區有條件布局一個珠江三角洲歷史上一直缺乏的臨海重化工業基地。南沙區域規劃需要處理在自然條件較差的珠江口西岸選擇深水港港址,解決區域規劃前不同時期、不同開發主體、不同建設目標已在該地區形成的城市格局、生態優先和重化工業排污等方面的難點問題。
對城市規劃中的難題,林樹森也是深有感觸。“我們搞了幾十年,為什么城市規劃、區域規劃的概念還是不完善的”,林樹森的答案是,因為城市規劃本身就是困難的,物理性質比人類的行為方式更容易理解,而用控制論的辦法來編制城市規劃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林樹森介紹說,當時在南沙地區規劃進入城市總體規劃之前,市政府于2002年已完成了《南沙地區發展規劃》。而在這之前,南沙地區的核心工程和區域、南沙港區規劃于2000年已經開始。為了布局一個臨海重化工業基地,又引入環境科學和產業部門的專家參與規劃工作。“寫進城市總體規劃的那些條文,是城市規劃工作者和其他專業部門的專家通力協作的結晶。”林樹森表示,經過國家批準,廣州最后在規劃中確定,南沙重點發展區分為三個功能組團,一是南部龍穴島組團、二是中部南沙組團、三是北部黃閣組團,規劃在萬頃沙地區建設以煉油和石油化工為龍頭,以石化產品深加工和精細化工、新材料化工為主的現代化臨港石油化工工業基地,并依托廣州港南沙港區,在萬頃沙或孖沙地區建設大型鋼鐵工業基地。
林樹森的報告受到中大師生的歡迎和關注,他們表示專業的問題分析讓自己受益匪淺,對廣州發展的脈絡更加清晰。(記者徐靜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