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對外公布《東校區(通州校區)總體規劃方案》,根據規劃,人大新校區選址在北京通州區。另外,根據相關媒體的梳理,中央民族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的新校區也都鎖定北京郊區,再次引發社會對于“北京高校外遷河北”的討論,河北究竟能否像地方規劃中所想:承接首都部分教育職能?
阮逍:收到通知書才知道的。
阮逍,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大二學生,如今在學校建在大興的團河校區讀書,距離在木樨地的老校區,約20公里。他說,團河校區基本的生活配套沒問題,但是偶爾想進趟市區,多少有些不方面,不過,在阮逍眼里,“讀哪所學校”遠比“在哪里讀”重要得多。
阮逍:我覺得哪個校區都一樣,因為我比較看中的是這個學校,而不是它哪個校區,我就是說不管是能到哪個專業,哪個校區,團河還是木樨地,只要能來公安大學,就挺好的了。
而在未來幾年,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和老師,也將面臨不同校區之間的分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東校區(通州校區)總體規劃方案》目前已經公布,規劃早在2012年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
工作人員:它不是搬遷,是拓展,是我們的通州校區,然后我們現在通州校區的規劃已經在網上發布了。
按照規劃里的介紹,位于通州新城的人大東校區占地總面積128公頃,近期規劃招生2萬人,遠期最大學生規模可達3萬人。除人大以外,北京還有多所高校都選擇在郊區建設新校區,比如,中央民族大學的新校區選在豐臺王佐鎮,目前學校網站上與此相關的最新消息,是一則《中央民族大學新校區熱力工程設計招標公告》,另外,北京交通大學二校區落戶平谷區馬昌營鎮,北京城市學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新校區都選在昌平。
不過,今年三月,河北省在擬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中提出:由保定來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醫療養老等功能疏解。
如今,多所高校的新校區已經鎖定北京郊區,是否會影響規劃進度?保定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對于這個問題,態度謹慎。
工作人員:這方面我不方便回答你,因為咱們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大事,這個大事到底怎么說,這個層面我就回答不了了。
而在河北滄州,渤海新區宣傳辦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北京幾所高校新校區的選址,對于他們高教園區的建設,影響不大。
工作人員: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我們洽談的幾個學校肯定是落戶在我們渤海新區了,我們前幾年就規劃了這個大學城,高校不少談的,就是他們不管選擇在哪兒吧,我們有這幾所學校足以撐起這個科技園區了。
實際上,北京學校并非沒有外遷河北的先例。1999年10月,位于河北廊坊經濟開發區的“東方大學城”開始奠基,但是,十多年過去了,當初“10萬學子,20萬人口,牛津模式的職教新城”的宏偉愿景并沒有達成,如今的東方大學城基本以職業技術學院為主,校舍使用也基本接近飽和。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璋認為,中國高校的外遷,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并不那么容易實現:
張璋:這不是說建在河北了,就變成河北、保定的了,或者是河北省的了,和他沒關系。落戶在當地的話,可能前期建設影響GDP、地產增值,然后從長遠來看能帶動他的人文這些方面的影響,所以在地方來講我覺得這個不太可能實現,從首都的發展定位來看,首都是幾個中心,除了是經濟中心之外,還是政治中心、是文化中心、是對外交往中心,都是各高校看中的一個最主要的部分。(記者周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