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適成年人”成員為即將加入“合適成年人”隊伍的18名師生培訓
西城區“合適成年人”成員李樹帆上周五來到華北電力大學法學院,為即將加入“合適成年人”隊伍的18名師生培訓。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西城團區委獲悉,西城首次將高校師生作為“合適成年人”招募對象。
所有的“合適成年人”均有備案
西城團區委副書記李黎介紹,2013年1月1日實施的新刑訴法明確規定,涉及未成年人案件有6項特別程序,其中一個程序就是“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根據這個制度,北京各區縣團委在團市委的統一領導下,在全市范圍內選拔、培訓并統一管理“合適成年人”隊伍,所有的“合適成年人”均在首都綜治委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專項組備案。
“合適成年人”一詞來源于英國,這一制度是指在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或治安處罰案件中,當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比如父母無法到場的情況下,由其所在學校、社區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派出代表,在公檢法機關訊問等過程中全程參與,成為涉案未成年人“代理人”,保護涉案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并監督執法活動。
63名“合適成年人”到場140余次
李黎表示,西城區對“合適成年人”的選拔早在2012年12月便已啟動,首批31名“合適成年人”包括社區工作者、團干部、政府工作人員,以及律師和熱心青少年公益事業的人士。隨著新刑訴法的實施,“合適成年人”的隊伍不斷擴充,吸納退休干警和教師參與,目前已有63人。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份,西城區的“合適成年人”到場服務已達140余次。
“合適成年人”應具備專業背景
“合適成年人”到場制度運行一年半以來,西城團區委一直加強這支志愿隊伍的建設。“‘合適成年人’需要到場的時間、地點不確定,有時候比較遠,有時候需要夜間、法定節假日到場,比較辛苦。”同時,“合適成年人”還應具備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背景。
西城團區委正在與華北電力大學法學院合作,將高校師生納入到“合適成年人”的隊伍。通過培訓,華北電力大學法律系大四學生歐水全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平時沒有機會參與司法部門的訊問,參與這個項目可以彌補實踐不足的缺陷。“現在未成年犯罪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我們年齡接近,溝通上更容易。” 歐水全說。文/本報記者 李天際
揭秘
不會干涉案情
“合適成年人”平時如何工作?成員之一李樹帆告訴北青報記者,無論是公安機關,還是檢察和審判機關,辦案均有時限,而且時限很短,必須在時限內完成訊問。因此,接到通知后,“合適成年人”和辦案人員聯系,確定服務的時間和地點,須盡快抵達開展服務。
“我們到場后,首先與未成年的當事人見面,表明身份,告訴對方自己到場的原因是其父母來不了,根據法律要求由未成年人保護組織派來作為‘代理人’的。” 李樹帆說,征得同意后,他們還會進一步了解對方是否受到過刑訊逼供,是否滿足了基本的飲食要求,身體狀況是否良好等問題。
“如果辦案人員態度惡劣,或者有指供、誘供,以及刑訊逼供的行為,我們會及時制止。” 李樹帆說,在訊問過程中,“合適成年人”被賦予了相應的權利。
此外,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如果“合適成年人”不到場簽字,口供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因此,訊問結束后,他們會仔細核對口供,并簽字確認。“‘合適成年人’到場主要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不會對案情進行干涉”。
現場
我能感受到他內心的懺悔
上周五中午12點半,“合適成年人”孫瑞迪的手機響了。電話是地鐵前門站派出所打來的,希望她盡快趕過去。
孫瑞迪在西城區的機關工作,加入“合適成年人”隊伍不到3個月,這是她第5次到場服務。孫瑞迪很快趕到前門站派出所,這一次,她面對的案主是一名16歲的男孩呂某,因在地鐵發小廣告,呂某被帶到派出所接受訊問。
“他對派出所的環境比較熟悉,并不感到緊張,感覺以前進去過。” 孫瑞迪說,呂某身高1米75,有點東北口音,穿著黑襯衣,長牛仔褲。
民警告訴呂某,由于他未滿18周歲,父母也無法到場,法律上接受訊問需要有相關資質的成年人到場,因此由孫瑞迪作為“合適成年人”提供幫助。
征得呂某同意后,訊問便開始了。由于這個案件很簡單,全程僅持續了40分鐘。而她經歷過最長的一次,大約近10個小時。
“警察按規則辦事進行訊問,孩子都如實回答。” 孫瑞迪說,錄口供的過程沒發生誘供或者逼供的行為。錄完口供,民警打印出來讓呂某核對并簽字,之后孫瑞迪又看了一遍,沒問題后簽上了她的名字。
臨走時,孫瑞迪問了呂某簡單的幾個問題,比如什么時候到的北京,為什么要發小廣告。“他告訴我,自己6月8日到的北京,住在豐臺區的城鄉結合部,因為身上沒有錢,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知道發小廣告可以掙些錢。被抓時是他第二次發小廣告,前一次發小廣告一天掙了60元錢。” 孫瑞迪說,她能感受到呂某內心的懺悔,“他說以前沒想到這么嚴重,以后不會再做這樣的事了。”
對話
希望自己到場服務的機會越來越少
對話人:“合適成年人”成員李樹帆
北青報:在你的服務中,有沒有觸動最大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樹帆:今年遇到一個未成年嫌疑人,他說因為家里沒錢而失學,在北京發小廣告時被公安機關帶去訊問,從他的口頭表達和書寫來看,他以前在學校應該是個好學生,就是因為經濟問題,我覺得很可惜。如果他在家鄉得到資助,完成學業,一定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北青報:加入“合適成年人”隊伍后遇到過什么困難嗎?
李樹帆:心理上有障礙,一段時間特別害怕手機響,只要晚上手機一響,基本都是要到場服務,最晚的一次晚上11點從西南三環趕到北二環,完事已經是凌晨了,有時感到疲憊。
北青報:你會一直做下去嗎?
李樹帆:真心希望自己到場服務的機會越來越少,這意味著涉案的未成年人會減少,我希望他們能走正路。(文/記者 李天際 攝影/記者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