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魏東旭
最近,朝鮮半島局勢趨緊,韓國“天安艦”沉沒謎團尚未揭開,5月12日又曝出朝鮮“掌握了核聚變技術”的驚人消息。由于核聚變技術是研發氫彈的基礎,西方和韓國媒體紛紛臆測,朝鮮想在核領域“走得更遠”。雖然這種猜測純屬無稽,但氫彈這種神秘的核武器還是再次進入了人們的想象空間。
氫彈是怎樣煉成的
韓國《朝鮮日報》5月12日援引朝鮮《勞動新聞》的報道說,朝鮮科學家以100%的本國技術,最終成功獲得了核聚變技術,造出了獨特的熱核反應裝置,并完成了核聚變相關的基礎研究。此次成功實現核聚變,使朝鮮打開了新能源開發的突破口,為尖端科學技術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這本是一則朝鮮方面公布本國在科研領域“取得驚人進步”的新聞,卻令韓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心頭一震。因為除了用于發電,核聚變技術的另一種應用就是制造氫彈。
根據核能釋放原理,核武器有核裂變和核聚變之分,裂變式核武器是原子彈,聚變式核武器就是氫彈。氫彈的原料是重氫(質量達普通氫的2倍)和超重氫(質量達普通氫的3倍),在超過1億攝氏度的高溫高壓狀態下,這些原料就會發生核聚變,同時爆發出巨大能量。正因引爆條件如此之高,部分氫彈甚至采用原子彈作為“引信”。
上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后期,美國、前蘇聯、英國、中國和法國相繼研制成功氫彈,并裝備部隊。從爆炸原子彈再到爆炸氫彈,這一時間跨度最短的紀錄保持者是中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核大國在發展氫彈時,有完善的核工業基礎支撐,并擁有大批頂級核技術人才,而一些缺少完善核工業體系的國家,想在短時間內造出氫彈則并非易事。
世界上最恐怖的炸彈
與原子彈相比,氫彈要恐怖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梯恩梯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梯恩梯當量。在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雖然多次試爆原子彈,但對于試爆氫彈,兩國都較為謹慎。
1961年,前蘇聯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曾在新地島試驗場投下了一顆重26噸、500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大伊萬”氫彈。那次核爆產生了高達70公里的蘑菇云,電磁擾動3次傳遍全球,距離爆點4000公里內的飛機、導彈、雷達和通訊設備受到強烈影響。當時蘇軍全軍通訊中斷一小時,其對手美軍也遭波及,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電子系統大都受損,雷達無法操作,通訊中斷。鑒于大當量氫彈的恐怖威力,此后各國都未進行過如此瘋狂的實驗。
對于地域狹小的國家來說,試爆氫彈更是“危險游戲”。韓國首爾大學原子核工學系教授洪相熹就猜測認為:“朝鮮應該只是制造了‘熱核聚變反應裝置’并進行了一次試驗。”氫彈的威力達原子彈的數十乃至數百倍,考慮到這一點,朝鮮國內并沒有合適的試驗場所。無論外界怎樣猜測,氫彈都是飽受核問題困擾的朝鮮半島“無法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