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于2012年的美國“新軍事戰略方針”正面臨新的考驗:朝鮮危機加劇,中東亂局升級……不過,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新軍事戰略”調整的核心仍是將重心轉向亞太,同時用“軟實力”和“巧實力”輔助軍事“硬實力”發揮作用。細究其中門道,便可發現其奧妙在于“少花錢,多辦事”,用“更經濟”的方式維持超級大國的地位。
“戰略三叉戟”直指亞太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二個任期開始之初,就再度重申自己是一位“太平洋總統”,換句話說,就是他要促使經濟衰退的美國與蓬勃發展的亞太地區融合,從中獲得增長動力,保住“現代羅馬帝國”的基石。
觀察家們注意到,“新軍事戰略方針”的核心就是服從于美國的整體亞太戰略,后者猶如古希臘海神波塞冬手里的“三叉戟”,通過集成美國在外交、經貿、軍事三大領域的能力,以分進合擊的態勢,把控亞太區域:
外交上,白宮加強了參與亞太區域多邊組織(東亞峰會、東盟區域論壇、香格里拉安全對話等)的力度,樹立“美國仍是老大”的形象。此外,美國還主動改善與越南、緬甸等過去遭受制裁和疏遠的國家的關系,阻止地緣競爭對手“捷足先登”。
經貿上,奧巴馬提出加強對外出口,扭轉貿易逆差,不僅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經貿組織活動,而且倡議組建以美國為中心的“跨太平洋經濟伙伴”自由貿易區。
軍事上,發展“空海一體戰”,反制一些亞太新興國家的所謂“反介入/區域隔離”作戰能力,維持美國幾十年來獨霸西太平洋的態勢。
美國“新軍事戰略方針”就是上述“三叉戟”中的軍事層面,不但為美軍調整全球部署提供理論依據,也為“空海一體戰”提供政策支持。
“主動收縮”避開“內戰”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新軍事戰略方針”是美國打了十余年反恐戰爭后的必然檢討,也是面對未來安全挑戰的全面調整。其要點包括:由“地面接觸戰爭”向“海空非接觸作戰”轉移;軍事部署重心向亞太移轉;軍力部署從固定部署向機動彈性轉移;由軍事盟邦協助分擔防務等。從表面上看,它是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的“公告”,但透視這份文件的背后,卻是美國內部政治對抗的產物,“美國內戰”才是新方針出籠的根本原因。
首先,“新軍事戰略方針”是美國軍方與總統間的“關系重建宣言”。
盡管美國軍方歷來保持“行政中立”,不參與任何政黨的活動,但軍隊高層多數都傾向支持保守的共和黨,原因很簡單,美軍總能在共和黨時期獲得豐厚的撥款。據美國國會知情人士透露,民主黨出身的奧巴馬本身并不喜歡與軍人打交道,在第一個任期里,雙方互動并不流暢,而且軍方感到在重大國際事務決策上,影響力遠不如國務院甚至中情局,因此希望在重大問題上能獲得“發聲”的權利。在“新軍事戰略方針”修訂過程中,五角大樓主動向白宮示好,服從奧巴馬“向亞太尋機會”的總戰略,提出將主要軍事力量向亞太集結的新路線。
其次,美國軍方不愿成為國內兩黨惡斗的犧牲品。
近年來,美國經濟嚴重衰退,大幅削減政府支出已成必然,預算龐大的五角大樓無疑會成為政客們攻訐的目標。“新軍事戰略方針”雖然出臺了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軍費削減,但五角大樓也達到了“阻止進一步預算失血”的目的。由于預算大幅削減,政客與軍方利益集團已沒有“拆東墻,補西墻”的空間,必須著手徹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