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美日軍艦聯合軍演
日美安保磋商委員會(2 2)會議剛剛結束不久。從雙方發表的共同文件中可以看到5個要點:一、對日本準備行使集體自衛權的舉措表示歡迎;二、敦促中國遵守國際行為準則,提高軍事透明度;三、2014年年底前完成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修訂工作;四、削減部署在沖繩的魚鷹運輸機及其訓練時間;五、駐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向關島轉移的工作從2025年前開始。會談結束后,日美雙方都對此次磋商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日美近20年來第一次擴大軍事同盟,且雙方合作的“基石”更加穩固。
看起來,僅僅一天的會議收獲頗豐,并且雙方都對磋商結果非常滿意。但這一團和氣的背后已經被日本《朝日新聞》指出是“同床異夢”,顯示出日美軍事同盟之間潛伏著的“矛盾”之爭。
《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簽署于1978年,1997年進行了修改。無論是1.0版防范蘇聯,還是2.0版應對臺海危機,一直以來,合作指針中規定:秉持專守防衛理念的日本自衛隊都是充當“盾”的角色,美軍才是承擔打擊能力的“矛”。但是,在日本政府的強烈要求下,時隔17年,《合作指針》將再次修改。而這一次,日本希望通過重新分配職責,讓自衛隊承擔起更多“矛”的作用。
在去年日本眾議院選舉期間,安倍領導的自民黨就提出要行使集體自衛權。最初搬出來的理由是:美國長期為日本支撐著保護傘,而作為軍事同盟國,當美軍遭到打擊時,如果自衛隊袖手旁觀,實在說不過去。對于這樣的說辭,美國雖未表示歡迎,卻也給予了默許。因為美國一直希望將自衛隊納入其軍事戰略之中。
不過,漸漸地,安倍政府的表態發生了變化——先是表示除了美國,當其他盟國“有事”時,日本也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最近,自民黨干事長石破茂又放出口風,聲稱為了牽制中國,應討論共同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對象國家可包括除中國以外的亞洲各國。與此同時,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要求防衛省和自衛隊高官加快作業進度,做好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準備工作。小野寺在防衛省高層會議上指示:“希望大膽修改指針。”
當聽到奧巴馬在演講中說“美國不是世界警察”的時候,當看到欲“重返亞太”的美國仍被中東麻煩所糾纏時,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認為“時機終于來了”。他們亟不可待地要亮出潛藏多年并經過精心打磨的“矛”。
然而,美國“重返亞太”,最終目標就是要親自主導這一地區的事務,豈能容得日本在東南亞“樹大旗、立山頭”。
人們看到,美國雖然表示修改后的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將在日美的防務分工中擴大自衛隊的作用,但對于安倍政府提出的讓自衛隊擁有“敵方基地攻擊能力”,雙方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卻完全沒有涉及。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日本事務主任邁克爾·格林表示,“即使允許日本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也將是有限度的,最終實施反擊的仍將是美國”。因為美國擔憂,如果日本擁有了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不僅是日中關系,還有可能引發日本與同樣是美國盟友的韓國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