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眾多國家加速發展航空母艦同樣會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可能加劇業已存在的海洋利益矛盾和沖突。當前,世界各國特別是亞太周邊國家海洋利益的相向拓展和相互摩擦加劇,以往解決海洋爭端多使用的是中小型艦艇進行執法巡航。如果在海洋爭端中出現了航空母艦,將對相關國家產生巨大的心理沖擊。航母編隊規模巨大,萬一“擦槍走火”,對抗演變成武裝沖突或局部戰爭的可能性明顯增加。
另一方面,可能引發各國軍備競賽。除了英法,正在建設航母和“準航母”的國家均是亞太地區國家。航母服役將大大提升各國遠洋作戰能力,必然影響到地區原有的力量平衡。各國為保衛自身安全、維護國家利益,也會加大對海軍建設的投入,可能引發新一輪海軍軍備競賽,這也將對地區安全帶來深遠的影響。
爭議雖多
航母優勢依然無可替代
在信息化在軍事領域大放異彩的今天,航空母艦在戰略價值、發展趨勢,能否適應信息化戰場條件變化,不被其他武器所取代等問題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認為航母仍然是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作戰平臺,在目前乃至今后的信息化戰爭中將完全過時,只能被動挨打,是海上“活棺材”;有人甚至認為航母必將被核潛艇、遠程精確打擊武器系統或者是天基武器系統等取代。
焦點之一是航母的價值之爭。一直以來,航空母艦作為“燒錢機器”,只能是大國富國的“寵物”。美國尼米茲級“里根”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當年的建造費用約為45億美元,“布什”號的建造費用則高達64億美元,加上全壽命周期內高于建造費用數倍的維護、保養、使用等支持費用,遠不是其他國家能夠負擔得起的。然而,與其他艦艇相比,航空母艦的造價和使用支援費并不是最高的。美軍統計,以每噸采購費比價來計,洛杉磯級核潛艇采購費用為6.5億美元,按6900噸排水量計算,比價為9.42萬美元/噸;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采購費為9.25億美元,按9600噸排水量計算,比價為9.64萬美元/噸;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采購費用為83億美元,按100000噸排水量計算,比價為8.3萬美元/噸。三者相比,航空母艦的優勢十分明顯。
焦點之二是航母的路徑之爭。在航母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圍繞一些核心技術和建設思路,始終存在著幾個問題的爭議。
一個問題是關于大小航母孰優孰劣?其實,這是一國的戰略抉擇問題,它取決于一個國家的軍事與海洋戰略,還取決于國家的總體實力強弱與軍費投入多少,而且它還受到國家、軍隊以及海軍決策者對航母的偏好和認知程度的影響。據美軍統計,越是大型航母,效費比越高。大型航空母艦依然是強國和大國海軍的偏愛;而小中型航空母艦仍是中小國家沒有太多余地的選擇。
另一個是航母動力的問題,核動力還是常規動力。從目前各國航母情況看,動力類型取決于各國海軍戰略需求、航母大小和可能獲得軍費的多少,一個國家所掌握的船用動力制造能力與國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是關鍵性因素。總體來說,像美軍這樣財大氣粗的,選用核動力效費比更高,其科技能力也足夠支撐。其他國家在核動力方面都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撐,法國在經歷“戴高樂”號航母核動力問題的困擾后,下一艘航母不論是PA2還是CVF,都將重新選用常規動力。
應該承認,進入21世紀以來,航空母艦遭遇了來自各式新型武器裝備的挑戰,也有不少人認為它已經過時了,不能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然而,當前仍有眾多國家趨之若鶩地加入到設計和建造航母、“準航母”的隊伍中,根本原因仍在于,在當前的國際戰略形勢和軍備發展條件下,航母仍是海上作戰能力最強、性價比最高的平臺,無法替代,更難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