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美國政府稱美方已通知俄方將停止交換一些核武器數據。此舉被外界看作是對俄羅斯2月宣布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回應。近一段時間,俄羅斯官方多次表示,俄美雙方仍在就履行這一條約的相關問題進行接觸,但收效甚微,兩國對話很難取得重大進展。種種跡象表明,作為當前美俄雙邊軍控體系的唯一支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續存已經岌岌可危,這一問題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美俄之間現存唯一的軍控條約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由俄美兩國2010年簽署,2011年2月5日生效,有效期10年。2021年2月3日,俄美雙方互換外交照會,完成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有效期協議的相關內部程序,協議即日生效。條約有效期隨后延長至2026年2月5日,內容保持不變。
這一條約之所以被冠名為“新”,主要是體現了美俄削減核武器談判的最新成果。該條約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限定美俄“可以部署的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限,即各自部署不超過1550枚戰略核彈頭,以及800件核彈頭運載工具。二是明確履約核查機制,規定雙方每年可互相進行多達18次的“臨時通知性質現場核查”。三是確定成立由美俄核專家組成的雙邊委員會,每年舉行兩次會議,討論履約相關問題。此外,該條約還規定,美俄中的一方以部署、維護和修理等理由移動戰略核武器時,需要通知對方。
《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可謂意義重大,發揮著全球“戰略穩定器”的關鍵作用。美俄擁有全世界90%以上的核武器,限制兩國對戰略核武器的投入,將雙方部署的核武器數量削減到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低點,有利于維護全球安全。需要強調的是,俄美《中導條約》2019年失效后,這一條約已成為兩國間唯一的軍控條約,其續存與否將對全球戰略穩定和國際軍控體系產生重要影響。
核軍控談判再次成為博弈手段
如今,《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所規定的“臨時通知性質現場核查”已經被擱置3年,根據條約成立的雙邊委員會也早已停止運作。事實上,早在俄羅斯2月宣布暫停履約前,該條約就進入了“癱瘓期”。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是美俄的新一輪角力和博弈。
從政治層面上看,核軍控問題一直都是美俄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晴雨表,最能體現雙方關系的總體狀況。2010年,正是在美國政府決意重啟美俄關系的背景下,兩國簽署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當年,美國發布的《核態勢評估》報告認為,“美俄發生軍事對抗的可能性急劇下降,美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減核力量”。基于這樣的判斷,美國在核軍控問題上對俄羅斯采取了合作態度。然而,2014年發生的克里米亞危機和2022年爆發的俄烏沖突,使美俄關系不斷惡化,兩國關系降至冷戰結束后的最低點。在這種情況下,核軍控談判再次成為美俄之間削弱對方、為自身謀取戰略優勢的手段和工具。
從軍事層面上看,美俄在軍控問題上存在很大的結構性矛盾。近年來,雙方圍繞《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所規定的內容齟齬不斷。美國希望將俄方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先鋒”遠程高超聲速導彈、“波塞冬”核動力魚雷、“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等眾多新武器,一攬子納入戰略武器削減的議程中,以達到遏制俄羅斯的目的。作為反制,俄羅斯提出,美方尚未完成條約規定的核裁軍義務,且美方的反導系統、太空武器等也應被納入軍控條約之內。
客觀來說,在美俄關系相對平穩的時期,該條約對雙方都有重要意義。從美方的角度看,條約的存在能實現以可驗證的方式限制俄戰略核力量。從俄方的角度看,條約的延續有利于維護其在國際戰略穩定領域的地位,緩和與美國的對抗,避免被拖入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此次,俄羅斯宣布暫停履約,主要意圖在于以核威懾手段制衡北約,特別是美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不斷加碼。
條約失效將加劇全球安全風險
目前,美俄雙方都不想落下“毀約”的惡名。俄方雖然表示“暫停履約”,但沒有說“退出條約”,保留了回旋空間。2月21日,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暫停履約”的同一天,俄外交部發表聲明稱,如果美國愿意為緩和局勢和恢復條約全面運作創造條件,俄方的決定“是可以逆轉的”。
不過,要想讓《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全面恢復奏效并非易事,除了作為締約方的美俄必須相向而行,還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雙方要有充足的客觀利益契合點和主觀合作共識。二是雙方要建立嚴格完善、足夠透明、確保公平的相互核查制度,并能在出現問題和意外時,找到良好的對話渠道。
隨著美俄圍繞俄烏沖突引發的對抗愈演愈烈,雙方國內對彼此的敵對情緒不斷高漲,這也意味著兩國都難以在關鍵的軍控問題上率先作出實質性的妥協或讓步。可以預見,短期內美俄關系很難回到條約誕生時的狀態。此外,美國正在加緊發展反導系統以及激光、太空武器等,并在高超聲速導彈等領域不斷發力追趕,甚至故意選擇性地擴散核技術,這些舉動都是在動搖美俄戰略關系穩定的基礎。
總之,《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目前已經被基本架空,鑒于美俄關系的現狀,即便沒有出現退約的情況,該條約2026年到期后能否延續也將面臨重重困難。一旦該條約不復存在,將對美俄核軍控乃至全球安全態勢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可能出現的核軍備競賽將嚴重加劇全球安全風險。(海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