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文
5月12日是我國第二個國家“防災減災日”。眾所周知,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且地質情況極為復雜,因而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多、損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除頻發的自然災害外,我國的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和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亦時有發生。這些發生時間不確定、發生地點分散的災難給應急救援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制約因素。作為應急救援最為有效的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在處置各種突發事件過程中,具有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間限制較少等優勢,是許多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應急救援手段,也是我國亟待提升的最佳應急救援力量。
玉樹地震中的航空救援
4月14日凌晨,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后,通信中斷、道路毀壞、大量人員受傷、地震造成的災害情況到底如何、各路救援力量亟須趕到災區救災第一線等,這一切,都需要通過特殊的通道來保障。于是,一支支分屬各部門的航空救援力量被集中起來,投入到了災情嚴峻的抗震救災行動中去。
其中空軍共出動7架伊爾-76運輸機飛行數十架次,分別從北京南苑、成都雙流和太平寺、甘肅中川、寧夏中衛、陜西咸陽等6個機場,空運帳篷、野戰食品、救援機械、醫療器械等救災物資到抗震前線,同時也在運送救援人員、醫療人員、轉運災區受傷群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還有2架同型飛機處于待命狀態。而新疆軍區陸航旅首批派遣3架直升機前往玉樹執行抗震救災任務,這3架直升機為適于高原飛行的米-171-B7型,在抵達災區后,將開展災情勘察,傷員運送和救災物資投送等任務。此外,還有3架直升機在烏魯木齊待命。
而廣空某團官兵在第一時間內快速準備、迅速行動,立即停止本場飛行,召開軍事辦公會,啟動應急預案,準備飛機,精兵選將,按最大出動量編排飛機出動梯次,在很短時間內就做好了抗震救災空運保障任務。該團團長還帶領飛行人員對航線特點、災區氣候特征、地形地貌、起降機場環境、空投區域等進行研討,并制定抗震救災飛行安全措施。根據報道,這些運8運輸機不停地往返玉樹與北京、成都、蘭州、西安、西寧等地機場運送救災物資和傷員,而很多中航工業的員工,在幕后為上述這些飛機做著后勤保障工作。
為了提高救災效率,確保救災物品準確空投空降到災區,中航工業陜飛公司積極配合空軍連夜為4架去玉樹抗震救災的運8飛機加裝相關設備,在短短6天時間里,在4架救災的運8飛機上成功加裝上了轟瞄具,確保了救災物資空投的精準度。正是這種改裝,使得這種機型具備了進行精確空投、空降等優良性能,能夠快速準確地把通訊設備、搶險人員、救災物資運送到災區,保證了救災活動的全面勝利。
而中航工業試飛院所屬中飛通用航空公司的“獎狀”7025號飛機,則載著我國首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某新型測圖系統,從西安閻良機場騰空而起,緊急飛赴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區,和同行的“獎狀”7024號飛機所載的中航工業先進的光學遙測設備對災區進行實地航空遙測航拍,兩架飛機將同測繪專家一起,共同完成災區實地航空遙測航拍任務,反饋道路及水庫受損等情況,為國家對地震災區進行全面評估提供第一手信息和決策依據。
特殊國情需要建立
獨立的航空救援體系
近年以來,我國持續發生了很多種特大型災難事故,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去年春節的中央電視臺新樓發生火災、今年年初新疆北疆地區連續出現強降雪和雪崩等,都凸顯出航空救援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航空應急救援已成為整個應急救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以直升機為主體、以其它運輸機型為輔的航空救援應急隊伍建設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醫療救護、高速公路事故、火警消防、反恐治安等突發事件上,比如在參與地震災害、水上應急救援、森林滅火、冰雪災害等各類自然災害的救援中。
我國現有的救援力量都分散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局、衛生部、國家海洋局、解放軍和武警等各個部門單位,資源無法形成統一調用,條塊分割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不利于資源共享。目前的現狀是:政府應急救援體系已在發揮作用,只是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集中整合;而社會化的救援體系目前還是一個空白,需要規劃和新建。而建設專門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專業性強、技術與后勤保障復雜、管理與指揮難度大,臨時組建的管理機構肯定不能有效利用以發揮最大作用。
現在,國家和相關部門已經完全認識到建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性,而國內目前唯一有效運行的航空救援系統,只有國家交通部海上飛行救助系統。從我國的國情來看,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還處在一個發展和探索階段,用于應急救援的航空器數量不足、國產化率低、機型結構不合理,應急救援專業裝備不配套,總體布局有待完善,管理與運行機制不健全,航空應急救援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政府其他部門和各地方政府對于建立本部門本地區的空中應急救援系統積極性不高,緊迫感不足,缺乏政府主導性的推動力,關鍵還是社會需求的輿論壓力太小。因此,有必要組建一支專業化的統一管理統一調配的全國性航空救援力量,以適應當前的國家實際需求。
針對我國長久以來在應急救援工作中的表現,在2009年“兩會”期間,有27位院士聯名上書國家高層領導,提出了“關于建設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議”,已引起多位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并對此做出重要批示,指示有關部門認真進行研究、規劃和部署。
直升機產業大有作為
由于直升機以其不需要專門機場、可超低空飛行、垂直起降、空中懸停以及可前后左右飛行和能運輸吊掛重物等獨特優勢,已成為各國應急救援體系中的主體力量。而國內以直升機為主體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存在廣泛的社會需求,也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響應。根據專家介紹,我國國產直升機也已經基本能夠滿足救災的需要,能夠有效參與到航空救援體系中去。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我國民用直升機的實際率使用還是很低的。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可以用于應急救援的直升機只有近300架,是主要西方國家平均水平的1/25。世界平均每百萬人口擁有5架直升機,我國平均每1200萬人才擁有1架民用直升機,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60;如按國土面積計算,我國每10萬平方千米才擁有1.3架直升機,為美、英、法、德、日、俄、加、澳西方8國平均水平的1/50,為巴西、南非平均水平的1/10。
而在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在全國范圍完善直升機技術支持和維修網絡,形成覆蓋面更大、服務更深入的售后服務體系,確保國產直升機平時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應急救援時可以快速投入搶險救災。國家航空救援體系是關系國計民生、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事,但從國外購買直升機造成采購、維護綜合成本高,機型種類和保障制約條件多、對外依賴程度大等各種因素,極有可能直接影響航空應急救援裝備的舒適性和戰斗力。因此,今年初“兩會”中,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仍然是有關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基于國家“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代表、委員們認為應該把應急救援力量的主體裝備投向國產直升機,希望在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過程中以選購國產直升機裝備為主。此舉即可積極支持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還可以為國產裝備走向世界奠定基礎。
根據專家的建議,我國要建立自己的應急救援體系,這樣的救援體系據專家初步估算大約需要投入上千億元的資金,約10~15年建設周期,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幾個大型直升機救援場點,數十個中型直升機救援場點和數百個超小型直升機救援場點以及上千個無人值守的直升機臨時起降點。此外,還要配備上千架專用救援直升機和配套的通信導航設施以及上萬人的專業團隊。由于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覆蓋面廣,可選擇部分重點地區作為試點,在試運行合格后再逐步開始大面積推廣。
我國目前已經具備輕型、中型直升機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已經定型的有直8、直9、直11系列民用直升機, 擁有以這3個平臺為基礎的30多個型號的生產能力。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也已首飛成功,且我國直升機行業在機載救援裝備、探測系統的研制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因此,我國目前的國產直升機,已經基本能夠滿足作為航空救援體系的主體裝備來使用。只有進一步加大對國產直升機的使用,在用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積累使用經驗,不斷進行更合理更舒適更便捷的技術改進,從而才能進一步適應救援工作的需要。而大力發展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國總體應急救援水平,同時可加快航空產業發展,改善經濟結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可以為受災受難的災區群眾盡早得到救治救護、提高施救成功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