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海榮 本報記者 胡君華 特約記者 張利文
■人類首次模擬火星載人航天飛行試驗,6月初將在俄羅斯國家航天基地進行。
■這次模擬火星載人航天飛行試驗計劃用520天完成,有來自4個國家的6名試驗志愿者參與。
■經中國航天員中心和俄羅斯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嚴格選拔,王躍作為中國的航天志愿者參與這個試驗。
人類首次模擬火星載人航天飛行試驗,6月初將在俄羅斯國家航天基地進行。
這次模擬火星載人航天試驗計劃用520天完成,有來自4個國家的6名試驗志愿者參與,其中,俄羅斯3名,歐洲2名,中國1名。經中國航天員中心和俄羅斯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嚴格的考核和選拔,王躍作為中國志愿者參與這個項目的試驗。
近日,本報記者在王躍赴俄羅斯參加試驗前夕,專訪了中國航天志愿者王躍和負責該項目的責任總師李瑩輝。
為什么要進行模擬實驗?
●520天模擬試驗主要有4個目的
●試驗遵守倫理學要求保護隱私權
記者:您是怎么理解這個試驗的目的?
李瑩輝:這個試驗是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又一次新挑戰。進入21世紀,國際空間站完成整個建造后,更多的是希望能夠向著深空進行探索。這個試驗是由俄羅斯組織、多國參與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目的是為人類深空探索積累一些必要的技術準備和物質保障經驗。
“火星-500”實驗基于目前的運載能力考慮。在520天中,飛往火星是250天,在火星的軌道駐留30天,然后回來240天。具體來說,這個試驗主要有4個目的:
第一,對人的耐受能力試驗。研究模擬飛行環境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的影響。生理方面,要研究人體在超長期太空飛行中生理機能有哪些變化。心理方面,要研究在密閉飛行狀態下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心理極限耐受能力。
第二,探索人類在長時間太空飛行過程當中,能夠用什么樣的醫療手段有效監控、診斷人的健康,以及醫療救助和防護措施。
第三,做初步自主運載能力試驗。這不是指飛船的運輸和發射能力,而是指所有保障物品配給能力。比如,食品要求必須保質期在兩年以上。
第四,考驗通信方式改變時信息傳輸能力。模擬在延遲條件下怎樣與試驗艙里志愿者進行有效溝通,包括通信延遲。隨著飛行時間的增加,延遲時間也會在不斷的增長。
記者:中國何時開始參與這個試驗項目?有哪些要求?
李瑩輝:這是人類第一次進行模擬火星探索,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人在長時間相對狹小空間飛行的挑戰。去年11月,第二階段的105天試驗結束后,我們才在中俄聯委會推動下參與這個項目。
這個試驗涉及到人的試驗,所有參與國和參與者都要遵守國際上倫理學要求。首先要保護志愿者的隱私權,這是國際慣例,必須遵循。其次,項目參與國可以共享數據,但這個數據只能用于科學研究,這有明確界限。
記者:中國是如何確定參與“火星-500”人選和實驗項目的?
李瑩輝:這個試驗給我們的時間非常緊的。從中俄聯委會提出到俄方同意我們參加這個項目,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我們第一是選人。在人員選拔當中,我們廣大航天科研人員報名非常踴躍,在70多名報名者中進行選拔,最后重任落在了王躍的身上。
第二個是選項目。項目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這次試驗研究的不可重復性,因此必須保證設備和技術方法的可靠性。
志愿者選拔有哪些條件?
●身體選拔包括生理心理選拔
●模擬試驗中的困難無法預料
記者:你在參與選拔中經歷了哪些過程?
王躍: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在我們航天員中心,很多優秀科技工作者也有這個條件。去年11月份選拔開始,我們首先在國內進行了選拔。然后,我們這批候選者來到俄羅斯,經過俄方嚴格選拔和綜合比較,我非常幸運地進入了最后一輪候選者的名單中。
記者:在選拔過程中,對身體有哪些具體要求?
王躍:不管國內選拔,還是國外醫學選拔,對人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比如說脊椎,每個人的脊椎骨是否有骨質增生,是否有偏移,都需要進行X光的檢查。還有心理方面的檢查,我們做了非常多的心理問卷調查,以及精神反應能力、認知能力、心理相容性等各種方面的測試。
記者:試驗對你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王躍:在俄羅斯培訓的兩個多月時間里,我跟參加第二階段試驗的志愿者交流過。他們認為,到艙內所遇到的困難比我們現在所想的要多得多。因此,我沒有辦法預測自己將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只能讓自己盡量去克服,去征服它!
記者:無法預知的困難,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王躍:遇到的困難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心理,會有一種很壓抑的感覺。你會不想去工作,不想去休息。你真的有一種自己已經脫離地球的感覺。雖然你知道艙外面就是你的朋友,甚至有你的家人,但是你卻不能常和他們聯系。
記者:有生理上的嗎?
王躍:有。據我所知,上次試驗的志愿者中,有人體重瘦了近15公斤。
記者:你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王躍:我不能說完全做好心理準備了,但是我決不會放棄。我相信自己可以去征服它,可以完成這項試驗。
中國有幾個項目參加試驗?
●中國參加了3個試驗項目
●中國有7種航天食品進艙
記者:“火星-500”有中國試驗項目參與嗎?
李瑩輝:有。我們提出10多個試驗項目,最后選擇了有中國特色的3個項目。應該說,我們提出的3個試驗項目,是經過充分考慮和精心準備的。第一個是涉及到將來探索過程當中一些醫學技術,主要是中醫在航天醫學中的應用。
在520天漫長試驗中,對人健康的檢測非常重要。只有隨時檢測志愿者身體狀況,才能夠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中醫不需要大型器械,通過望、聞、問、切,就能對志愿者身體狀況進行適時檢測。
第二個試驗項目,就是在漫長試驗中人的節律變化。大家都知道,我們正常的節律是日升而起、日落而息,也就是24小時的太陽節律。
到了試驗艙里,人的節律在密閉的環境里會發生哪些變化,現在誰也不知道。我們主要通過采集唾液、尿液和血液,還有其他生物學的指標來看人的整個節律變化和應激水平。
第三個是心理試驗項目,就是研究長期密閉環境中不同文化背景對非語言交流的影響。這個試驗中,既有來自歐洲的,也有來自亞洲的,既有從事航天醫學的,也有從事其他專業的。而在狹小的試驗艙里交流,更多的是非語言溝通。
記者:我們為試驗提供航天食品嗎?
李瑩輝:有。但對于長時間的試驗來說,食品不僅營養要求非常高,而且必須滿足保質期兩年以上。因此,所用食品不完全用航天食品,也有一些民用產品。從目前來說,我們將有7種航天食品進試驗艙。
記者:有沒有專門為王躍設計的食品?
李瑩輝:有。我們會根據王躍的口味,帶一些小的調味品。
志愿者進艙后如何生活?
●試驗艙共550立方米有5個艙體
●試驗艙內可能實行8小時工作制
記者:試驗艙內空間有多大?
王躍:共550立方米,有5個艙體,包括醫學試驗艙、生活艙、辦公艙、緊急情況處理艙和火星表面模擬艙。
記者:艙內是隔開的還是敞開的?
王躍:是隔開的。中間有點像飛船的過閘段。
記者:你知道520天試驗中每天日程安排嗎?
王躍:目前不知道。據我了解是8小時工作制。8小時工作,8小時處理自己的事情,8小時休息。但是工作時間可能會延長到10至12小時。
記者: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進行模擬訓練時艙內著火,這次不會發生此類的危險吧?
王躍:應該不會。這次做了充分準備,每個艙內都安裝了滅火器。
記者:進艙以后,你們洗澡、洗衣服的水是循環水,還是一次性的水?
王躍:試驗艙并不是可再生的循環系統,只是一個非常大的環保系統。貯存進艙內的水量是有限制的,你用掉一些就少一些,希望通過這個實驗來確定往返火星和地球之間需要消耗多少水。
記者:用水的環境和太空的狀態一樣嗎?
王躍:我想可能不一樣,因為沒有辦法模擬失重環境。
記者:進艙后有沒有要注意的事項?
王躍:在我們進艙后每個人會有各自的手冊,手冊上規定的就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手冊上沒有規定的就是我們不必做。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你所了解到的艙內生活?
王躍:在俄羅斯培訓期間,我在艙內生活了16個小時,其實吃住非常簡單。
首先我們把食品全部運進艙內,按照食品的不同保存期,每段時間所食用的食品是不一樣的,有罐頭食品和脫水食品。如果需要的話,每次食用的時候需要添加水分,或者是加熱一下就可以簡單食用。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空間,但是非常狹窄,只有3.4平方米。也就是說一張床,床下是一個儲物的柜子,還有一個簡單的桌子。
記者:進試驗艙后,所準備的食品是一次性要滿足520天的需要嗎?
王躍:對。
記者:是中餐還是西餐?
王躍:有中餐,也有西餐。
記者:在艙內大家都可以互相交換食品嗎?
王躍:可以互換。食品也是一個試驗項目。比如,在第20天到100天之內,每種食品的含鹽量是不斷增加的,每個人必須要求吃光自己所配給的食品,并測量自己的24小時尿量,這樣就可以了解每天攝入的鹽分跟排出的鹽分。
記者:光飲食也是一種挑戰,一天新鮮,二天新鮮,到第三天就不想吃了。你們怎么辦?
王躍:吃飯也是試驗的一個內容。不管有多難,你也得吃。
試驗艙內能與家人通話嗎?
●可與家人進行有限溝通
●試驗中有詳盡應急預案
記者: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把外界的關注傳達給他?
李瑩輝:會有一些信息溝通。到時候,我們會有關注、問候的時候。在整個實驗項目協議條件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把這些問候傳遞給王躍。
記者:會安排王躍和家里人聯系嗎?
李瑩輝:會的。從目前來說是有安排的。因為模擬太空飛行通信一次很費勁,這邊打電話要20至40分鐘才會有回應,所以安排的頻率不會太高。
記者:試驗過程中有沒有應急預案?
李瑩輝:有。我們專門做了一個應急預案,包括人員的問題、設備的問題等,針對種種問題都有一個非常詳盡的預案。
記者:比如,患了感冒或者是日常性的疾病,會有處理措施嗎?
李瑩輝:我們的預案主要是針對我們的志愿者,比如,試驗期間生病了,該怎么處理?比如,在做試驗的過程當中,因為培訓的時間很短,可能他進艙之前掌握好有關知識,在進了艙后設備使用不夠到位,或者是對于程序的理解不到位,等等。
在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告訴志愿者相關醫療知識,包括什么樣的癥狀用什么藥,怎么用藥,這里都會有統一的考慮。試驗艙內會有醫生,可以同時幫助解決患病的問題。
進艙后有哪些業余活動?
●試驗艙內將堅持寫日記
●業余時間練書法和繪畫
記者:520個日日夜夜是很漫長的,王躍在密封試驗艙里能過節嗎?
李瑩輝:這個問題提的挺好。雖然王躍參與到這個志愿者團隊,但組織和臨場的支持主要是俄羅斯的團隊。我們也有自己的團隊支援,有的心理師也做了專門的策劃和設計。
王躍走進試驗艙代表的是中國人,我們也希望一些中國的文化能夠和世界同行交流。另外,我們也希望通過一些設計,讓他即使在艙里,也能夠時刻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支持和親人的溫情。
記者:520天艙內生活很枯燥,你有沒有放棄的念頭?
王躍:我有過彷徨的心理,但是并沒有恐懼,更沒有過放棄的念頭。這一點,在我心里一直堅持。
記者:為什么?
王躍:可能是我所處的大環境影響。我的老師,我的同事,我的父母給我的教導,既然是責任就不應該逃避,既然我有了這個想法并且有這個機會去參加這個試驗,我就不應該放棄。
記者:在520天里,你們每天都會記日記嗎?
王躍:我想會記的,雖然俄方并沒有做出要求。
記者:在520天里你準備了哪些業余活動?
王躍: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準備了“文房四寶”,好好練練毛筆字、練練國畫,字帖、繪畫的書都準備了。因為進艙的志愿者有的年紀都差不多大,所以電子游戲也必不可少,可以進行一些交流。
記者:聽說你想教其他志愿者剪紙?
王躍:對。小學時候學過。
中國國旗會帶進試驗艙嗎?
●中國國旗將帶進試驗艙
●發生意外不會中止試驗
記者:我們會帶一些最具有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物品進艙嗎?
李瑩輝:我們有設計。比如,在試驗的載體上設計了一些中國元素,讓王躍帶進艙內,在不同時候會有一些展現。
記者:王躍會帶國旗進去嗎?
李瑩輝:會帶。每名志愿者會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王躍私人空間里國旗一定會有的。其實俄方也有考慮。另外,我們的服裝上也會有。
記者:對攜帶的個人物品有什么特殊要求嗎?
王躍:有。首先不可以帶通訊器材,其次不可以帶危害身體的一些器具。我們具體帶什么,應該有一個詳細的清單。
記者:假如有志愿者在這個過程當中承受不了,要求退下來。這個試驗任務是否會終止?
李瑩輝:會繼續。這個很明確。
記者:哪怕只剩1個人也要繼續嗎?
李瑩輝:從目前來看是這樣。
你如何看待這個試驗?
●進入火星表面模擬艙人員未定
●為人類探索火星付出無怨無悔
記者:聽說模擬試驗中,只有兩個人有機會進入火星表面模擬艙?
王躍:據說,目前這兩個人中有一名來自俄方,另外一名可能是來自歐洲,也可能是來自中國。但是,目前還沒有透露。
記者:你怎么看待這個試驗?
王躍:人類需要探索宇宙,這是人類將來生存的需要。地球是我們的母親,但是地球上的人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當人的技術條件達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在外太空尋找一個適合居住的新環境。這是人類的未來,也是我們為子孫后代所考慮的。而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基礎。同時,還有在超負荷條件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影響的試驗,及在空間站生活超過100天、200天,對生理和心理影響的試驗。
記者:你想過嗎,在520天試驗中要長期被隔離,過著幽閉甚至恐懼的單調生活?
王躍:我不知道您是否了解中國航天員中心。我們的理念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攻關”。這是我們老一代航天人傳給我們的精神。我不會感到孤獨和恐懼,因為我的身后是偉大的祖國。我為我能代表中國探索火星之旅而自豪。
記者:俄羅斯是航天大國,你在跟他們的接觸當中,覺得他們對中國太空事業的印象如何?
王躍: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一直被俄羅斯人贊揚。我跟俄羅斯人交往的時候,他們說,沒有想到中國可以在短短的幾年內,把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到如今的程度,有點不可思議。我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題頭設計:倉小寶 本版照片:孫海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