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潘婷
5月19日,中國首屆衛星導航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在會議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宣布,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在2020年左右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
孫家棟介紹說,2000年到2003年,我國成功地將三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送入太空,建立起完善的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實現了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零的突破。
據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能夠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中國本著開放、獨立、兼容、漸進的原則,采取了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在2000年建成由3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解決有無問題;第二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射十余顆衛星,于2012年前形成我國及周邊地區的覆蓋能力;第三步,于2020年前后,完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衛星導航網絡,形成全球覆蓋能力,并作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供應商,融入國際民航、海事等體系。
在年會現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譚述森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世界上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共有4大衛星導航系統,分別為美國的GPS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的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和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除了GPS系統已經建成外,其他幾個系統仍然處于建設階段,而未來10年是各系統建設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在2020年左右,我們的生活中將出現4大衛星導航系統并存的情況,共有100多顆衛星在空中為全球的民眾提供衛星導航服務。”這種局面的出現,對于全人類來說是巨大的福祉,我們的生活將變得更加便利。但是,衛星導航系統領域的競爭也會異常激烈,“技術和性能領先的系統將成為主導,而技術性能落后的系統將被逐漸邊緣化。”
譚述森研究員表示,與現在在世界上被廣為接受的美國GPS衛星導航系統相比,北斗在未來的設計應用上主要存在3大難點。第一,如果要保持衛星導航的高精度,衛星上必須配有高穩定性、高精度的原子鐘,“在原子鐘的技術精度和穩定性上,我們和美國還有差距,需要花大力氣進行自主研發。”第二,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并掌握著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戰略資源。這些都可以保證美國實現在全球范圍內布控衛星監控網絡。而中國則只能在本國區域內布網,這對于衛星上天后的測控和維護是一大難點。第三,GPS在問世的近30年時間里積累了大量的空間實驗數據,而其中最重要的太陽光壓變化對于衛星所產生影響的數據,已經建立起數據模型,精度很高。“而中國的北斗系統還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在摸索中前進。”
孫家棟向記者表示,與其他系統相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最大的創新在于其把導航與通信緊密地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能知道‘我在哪里’,也能知道‘你在哪里’。”以海洋漁業為例,“我在哪里”使漁民通過船載設備實現自主定位;“你在哪里”則使岸上的人通過監控知道漁船在哪里。
孫家棟告訴記者,現在,GPS在我國的占有率達到了95%左右,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主要用戶還是一些相關的國家機關和大型企業。在未來,隨著北斗系統的發展,其用戶的范圍也將越來越廣,將拓展到國家的電力、金融、通訊等各個領域,與普通百姓的生活將密切相關。而10年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是一個由30余顆衛星、地面段和各類用戶終端構成的大型航天系統,其建設應用將實現我國航天從單星研制向組批生產、從保單星向保組網成功、從以衛星為核心向以系統為核心、從面向行業用戶向面向大眾用戶的歷史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