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是自信的力量。作為一名從技術專才成長為管理專家、政工專家的優秀復合型人才,羅陽同志站在黨和國家利益的高度,自覺繼承了團隊協同的科技組織傳統,積極適應項目聯合研制的新形勢,探索型號文化管理,加強團隊建設,提升協同攻關能力,提出了“恪盡職守、不負重托”的責任理念、“嚴慎細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組建了一支具有強大戰斗力和凝聚力、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攻堅團隊。他經常深入一線指揮攻關決戰,帶領沈飛集團并協同相關單位潛心鉆研、集智攻關,先后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具有“中國心臟”和“中國氣魄”的殲—15艦載機,實現了我國戰機從陸地向海洋的飛躍,為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發展立下了卓越功勛。
中國科技事業的創新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實干興邦,來不得半點幻想。正是靠著國家主導、社會協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科技組織傳統,我們在一窮二白基礎上研制出了“兩彈一星”,奠定了大國的戰略地位。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像羅陽一樣,繼續堅持和發揮新中國科技組織傳統的道路優勢和制度優勢,腳踏實地,胼手胝足,勇于登攀,敢于超越。
羅陽繼承了創新超越的優秀科學研究傳統
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創新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而科技研究傳統是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方法路徑。錢學森、王淦昌、彭桓武、于敏、朱光亞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科技實情,涵養數千年傳統文化精華,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依托科技重大項目的跨學科協同攻關和綜合集成,注重整體、集思廣益、把握主要矛盾,主動融會貫通和推陳出新,形成了中西貫通、綜合集成、辯證思維的研究范式;而政治領導、行政指揮、技術負責相統一的技術民主制,“倒排任務、順排措施”的研究路徑,注重科技專家與群眾相結合等做法,也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中得到了較好貫徹,進一步強化了集體攻關的科研模式,從而形成了中西貫通、綜合集成、技術民主相統一的優秀科技研究傳統,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
羅陽深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一名優秀的技術專才、科技帥才和型號研制現場組織協同攻關的領軍人才,羅陽以強烈的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主動貼近國家需求,緊密跟蹤世界航空技術最新動態,創造性提出“用外場數據支撐可靠性評估”,以計算機仿真方法解決研制問題,為殲-8系列、殲-11系列飛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帶領團隊突破了國產大飛機垂尾、吊掛等關鍵技術,奠定了國產大飛機研制的堅實基礎。而殲—15艦載機的成功著艦復飛,充分驗證了我航母平臺和飛機的技術性能,這既是羅陽繼承和發揚創新超越的優秀科學研究傳統的結果,也是我國航空和海洋科技工作者多年來創新積累、集智攻關的結果,為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科技支撐。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于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羅陽同志的生動事跡、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必將化作堅不可摧的海天長城,激勵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繼承和弘揚實干興邦的新中國優秀科技傳統,胸懷家國夢,做好份內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正能量”,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一流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