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5日12時37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小型運載火箭,成功將“快舟一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快舟一號”衛星主要用于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其用戶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
延伸閱讀:快舟首星發射 中國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實用化
想象一下,在未來的太空作戰中,一旦敵方將我方的衛星擊毀,我方可以通過快速反應的衛星發射系統迅速補充損失衛星,并扭轉戰場頹勢。 當敵衛星進入我方預警范圍,可以通過快速反應的太空衛星將敵衛星捕獲和破壞,敵人的空間資產將迅速貶值,這是多么誘人的應用前景啊。
“快舟項目”就是中國的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本次發射也是我國快舟項目的首次實用,標志著中國太空戰能力的又一次躍升。事實上,美國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建設他們的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了。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響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象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2009年10月,美國《新聞周刊》登載關于即插即用衛星的文章,稱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成本低廉、像洗碗機那么大的衛星。這樣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并被迅速“按需”發射。這項技術成為奧巴馬政府的優先選擇。相關計劃的預算從1億美元增加到了1.9億美元。及時響應型空間辦公室主任稱此項研究將使衛星具有“與筆記本類似的即插即用技術”。實驗室的一個團隊近期在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組裝了一顆迷你衛星。
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的近幾次現代化戰爭中,軍用衛星均大顯身手,對擁有衛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太空系統將面臨從防御敵方攻擊到應對迅速變化的技術和支援需求等各種挑戰。由于衛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應能力,使其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基于上述考慮,美國提出了太空體系建設的新理念——“太空快速響應作戰”(ORS),其主要思想是準確、快速、且經濟可承受地將載荷送入太空,為戰場的作戰人員提供實時的空間戰役與戰術支持。
何謂“太空快速響應作戰” 美國空軍最早提出“太空快速響應”一詞,其概念重點強調在接到需求命令后,全部的開發工作可在18個月內完成,保證從提出作戰需求到航天器部署完畢只需要幾天或者幾周的時間,以滿足戰術級作戰的要求。
太空也要“兵貴神速” 現有的大型衛星系統還不能及時響應戰場變化,不能由戰場指揮官控制,而且時效性差,研制、發射和準備的周期長、費用高昂,不適于戰術應用。因此,需要探索、發展能滿足戰術戰役應用,成本低廉、更加靈活的空間系統,提供更快的作戰響應能力。“太空快速響應作戰”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形成的。
如何打造“太空快速響應”系統 事實證明,發展太空系統快速反應能力并非易事,必須改變整個太空架構的許多方面,美國目前正從以下3個方面打造全新的太空反應能力。(1)專門發展太空快速響應運載器。在這一方案指導下發展的新型系統主要包括“力量運用和從本土發射”(FALCON)計劃中的小型運載火箭(SLV)、經濟可承受快速響應航天運輸系統(ARES)、“風馳”空射火箭等。(2)在現有漸進一次性運載火箭(EELV)和洲際彈道導彈(1CBM)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在這一思路指導下發展的系統主要包括“獵鷹”小型運載火箭、“鬼怪”火箭和“米諾陶”(Minotaur)等。(3)利用商業系統提供快速太空響應發射服務。商業發射如果解決了安全、成本和時間限制等因素的制約,這種方式將能成為太空快速響應的重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