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多型放大了矛盾
在項目開始之初,F-35一直都被看做是解決美國空軍未來問題的良藥,因此格外受到五角大樓和政府的特別優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海灣戰爭之后,美國空軍對F-35項目的要求開始變化,希望未來這種新型戰斗機的作戰使命不止是在空中,而且要實現從空中到地面的全頻帶阻滯任務,并且要足夠廉價以便能大規模裝備。這種需求上的變化,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原本定義為制空任務為主的戰斗機,反而將制空性能放在了次要位置,進而更強調通用性與多用途性。最終,這個源自空軍的新型戰斗機項目變得越來越龐大,而加之其上的要求也越來越多:一機多型,價格低廉,高度通用等等,這些最終成為F-35項目不可承受之重。
一機多型,高度通用的要求,使得F-35的設計必須包含常規起降型(CTOL)、艦載型(CV)和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STOVL)三種不同機型,所要執行的任務范圍從傳統的制空到近距空中支援、戰場遮蔽乃至縱深攻擊全部包括在內,而且所有功能的實現又都必須首先滿足價格的要求。這樣的革命性要求對于美軍而言是具有跨時代歷史意義的,但對于研制廠家而言,同時必須獲得三個軍種共同認可的要求卻是極端苛刻的。
技術與戰術誰引領誰
盡管美國航空工業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規模和組織優勢,在巨大經濟實力支持下,加上政府、工業界在航空技術前沿的高效合作,使得美國政府完全有可能不惜成本花重金堆出一款新型戰斗機。但是,上述一機多型、高度通用綜合考慮的結果往往意味著矛盾,特別是對F-35這樣企圖達到高度通用化、多用途化的項目來說,潛在的矛盾就是項目不得不面對的巨大障礙。
正是因為要在空優與多用途之間尋求平衡,F-35在氣動外形設計上不得不做出妥協,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該機在制空性能上并沒有表現出全面超越現役戰斗機的技術特性,更不用說第五代戰斗機的4S特性(超聲速巡航、超機動性、隱身和超視距作戰能力)。
而強調多用途性能必然導致原先作為設計重心的空戰能力大幅下降,但是作為攻擊機而言F-35是否足堪重任呢?國際局勢的巨變,使得為F-35最初設定的對手并沒有出現,相反制空能力出色的新型戰斗機,性能卓越的遠程防空系統則不斷擴散,使得F-35在擔任攻擊者角色的時候面臨的威脅大大增加。另外,受制于隱身性能的要求,其內部載彈量不足是限制其攻擊性能發揮的又一個重要原因,而這些任務很容易被快速發展的無人攻擊機所取代。
上述問題充分說明,技術方向是戰術和技術的有機結合,但在不同時期,技術方向常常有不同的重點。在和平時期,常常是技術引導戰術,技術發展作為技術方向的主要動力;在戰爭時期,常常是戰術引導技術,戰術要求上升為技術方向的主要動力。技術引導可能脫離戰術需要,事后諸葛亮是容易做的,但是站在技術前沿,常常會被眼前的種種可能所迷惑,最閃光的道路不一定是通向光明的道路。這一直都是F-35項目所面臨的困惑。
高技術就是高性能?
就目前的情況看來,F-35面臨的情況多少有些尷尬:雖然應用了大量高新技術,但其在空戰性能上遠遠比不上F-22,兩者間的差距甚至比F-15/F-16這對組合更大;而在多用途性能上,F-35相對于成熟的F/A-18E/F、F-15E、F-16E/F并沒有明顯優勢,甚至在執行縱深攻擊任務時的穿透能力還不及客串的F-22。
以美國空軍為例,F-35A既要取代F-16執行制空和戰術武器投放任務,還要接替A-10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接替F-16之后,F-35A將成為美軍戰斗機“高低搭配”策略中的低檔飛機,其高檔飛機便是用來取代F-15戰斗機的F-22。在接替A-10時,軍方希望F-35A象A-10一樣不易被地面火力摧毀,但它應該主要依靠技術手段,而不是依靠厚重裝甲來實現這一目的。此外,F-35還應比A-10具有更大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