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戰區陸軍某旅機務官兵檢修保養直升機。齊東 攝
曾經的“明星”新兵,緣何遭遇“下行周期”
夜幕四合,北部戰區陸軍某旅某連李指導員來到機關樓,將近期訓練的任務名單交給作訓科王參謀。
“怎么沒有沈星的名字?”拿著任務名單反復看了兩遍,王參謀眉頭緊皺。他曾負責這批新兵的新訓工作,沈星在同批新兵中拔尖的軍事素質,讓他印象深刻。
“沈星?”聽到王參謀的話,李指導員有些納悶,“之前連里組織過摸底,他的軍事素質也就中游水平啊。”
不對,不只是軍事素質一般。李指導員在腦子里快速過了一遍,自己到連隊任職的大半年里,沈星似乎在各個方面都算不上出眾,既不冒尖也不冒泡,跟王參謀口中的“好苗子”相差甚遠。
反復比對沈星的個人信息后,王參謀想不通的是:新訓時那個體能課目跑得飛快、各項活動都搶在前頭的新兵,怎么成了連隊的“中游群體”?
回想下連后這些日子,沈星自己也有些恍惚。
下連后,沈星自認為沒有松懈,還是一如既往地努力訓練、工作、學習。但軍旅人生的新一程不如想象般開闊,夢想掀起的波瀾也很快沉寂。
“兵之初”的閃光時刻,沒能如愿延續至下連以后。記不清從什么時候開始,那個經常被班長點名表揚的“排頭兵”,慢慢變得不聲不響。
這種成長的落差,下士劉森感同身受:“新兵時,我渾身好像都充滿了勁,現在的感覺就像是‘沒電’了。”
劉森是一名“軍迷”,入伍前就喜歡瀏覽網站的軍事論壇,對各型直升機如數家珍,是同批新兵中頗有名氣的“軍事通”。
當劉森懷揣著對直升機的滿腔熱愛,來到距直升機最近的機務連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現實與想象的差距——
電門、開關、按鈕,令人目不暇接;管路、線路、油路,密如血管神經;繁雜的維護規程、枯燥的理論學習,一點點消磨著他的熱愛與信心……
第一次參與直升機維護,由于清點部件不夠細致,劉森被班長點名批評。
畫原理圖、掌握各項數據、研究各類規程,專業學習路上每一步都感到走的比較艱難,每一個坎兒都似乎難以跨越。看著同批戰友一個個“放單”,自己卻在原地踏步,劉森覺得自己“滑到了‘慢車道’”。
沈星和劉森經歷的“成長變奏”,是許多新兵下連后訓練工作生活的縮影。
“新兵階段的訓練相對簡單、評價較為單一。下連后,連隊多樣的訓練課目、緊張的任務節奏,都可能使新兵遭遇成長‘瓶頸’。”在該旅一名領導看來,那些新兵連表現突出、常受表揚的新兵,下連后面對更高的標準、更難的任務時,以前引以為傲的優勢不再突出,就可能變成一把擊潰自信的“雙刃劍”。
沮喪、失落等情緒一旦蔓延,往往導致新兵心態失衡。這段本應成為新兵培塑積極心態、養成攻堅習慣的關鍵期,也很可能成為難以逆轉的“下行周期”。
曾經的“明星”新兵,緣何遭遇“下行周期”?如何看待沉寂與冒頭,如何認識成長路上的“快”與“慢”,不僅是新戰友需要認知的“心”變化,更是帶兵人需要關注的“心”課題。
只有爭分奪秒、奮起直追,才能贏得上場資格
旭日初升,機場上,幾架直升機在金暉的包裹中,像一只只昂首挺胸的鷹,在停機坪上蓄勢待發。
“先打開發動機蒙皮,然后擦拭維護,仔細檢查每一個部件、每一處保險……”戰機旁,洪亮的講解聲響起。這是機械員孫思雨在指導新戰友作業。
看著新戰友略顯稚嫩的臉龐,孫思雨時常會想起自己新兵時的模樣。
2016年,剛讀完大一的孫思雨參軍入伍,成為一名武警戰士。義務兵服役期滿后,他回到學校繼續學業。2019年,難舍火熱軍營的他二次入伍。
“從新兵到下連,其實是步入了另一條賽道。”兩次參軍入伍的經歷,讓孫思雨對成長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剛到陸軍部隊時,孫思雨由于體能素質突出,一直是新兵連的“訓練標兵”,并充分發揮組訓特長,成為新訓班長的好幫手。
但下連后,面對完全陌生的課目、復雜的專業,孫思雨明顯感覺吃力。
一次,直升機進行地面試車,需要幾名機械員在現場配合作業。這項任務難度并不大,但考慮到孫思雨還是新兵,連長找來其他幾名機械員執行任務。
那一刻有多難熬,就有多難忘。看著戰友們忙碌的身影,“觀戰席”上的孫思雨明白,既然站上了直升機維護保障這個新“賽道”,自己過往的所有經驗和成績就要清零,只有爭分奪秒、奮起直追,才能贏得上場資格。
明確目標后,孫思雨把以前練體能的拼命勁頭,用在提升專業技能上,如饑似渴地看原理、記線路、練操作。
經過苦練鉆研,孫思雨不僅能夠熟練操作,還做到了技術參數、元器件性能、電路圖“一口清”,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機械員,重新走上成長進步的“快車道”。
日月更替,戰鷹起落。
地面上,身穿藍色作業服的二級上士白文博舉起粗糙厚實、布滿傷疤的右手,朝著遠處揮手,向自己放飛的戰機致意。
入伍前,白文博是一名汽修能手,精通機械原理,動手能力也很強。然而,下連之初他也曾經歷了一段“挫折”。
戰機檢修技術難度更高、標準要求更嚴,操作過程中稍有“錯忘漏”,就可能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每次操作,白文博精神都高度緊張,生怕出一丁點兒錯漏。
“以前自己能玩轉汽車引擎,在新兵連里算得上是高‘配速’。現在要琢磨直升機引擎,以前的‘配速’肯定跟不上趟兒了。”白文博說。
心態歸正后,以前看起來“沒什么用”的汽車維修經驗,反而成了白文博能力提升的“新動能”。很快,他便從同年兵中脫穎而出,成為進步最快的戰士之一。
一次機械日,白文博檢查直升機尾槳時,發現某組件有一處貫穿裂紋。他立即將情況上報,有效排除了安全隱患。由于工作表現突出,白文博榮立軍旅生涯的第一個三等功。
“快”與“慢”是相對的,厚積薄發才能行穩致遠
一夜之間,二級上士徐義坤成了全旅上下的“名人”——由他牽頭梳理編訂的某專業教材正式刊印,成為該旅官兵專業學習、崗位訓練的工具書。
這種關注度,一時讓徐義坤有些不習慣。
10年軍旅生涯,這名老兵幾乎是在默默無聞中走過的。他的上一次閃光時刻還要追溯到新兵時——一次訓練,某設備系統突發故障,他主動上前檢查調試,幾分鐘就解決了難題。
此后,徐義坤就像緩緩匯入大海的一道溪流,再沒掀起過太大波瀾。
如果不是這套“橫空出世”的專業教材,戰友們可能仍然不會關注這名吃飯時總喜歡坐在角落的老兵。
然而,在熟悉這名老兵的夏指導員看來,徐義坤不是一匹突然殺出的“黑馬”:“他連走路都在琢磨專業。十年磨一劍,這是最好的證明。”
這些年,訓練越來越緊張、任務越來越繁重,徐義坤卻從未停止思考探索的腳步。對于個人成長的“快”與“慢”,他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快”與“慢”是相對的,厚積薄發才能行穩致遠。
“新兵時候挺優秀的,現在咋沒動靜了”“研究那些理論,對個人進步沒啥用”……面對一些不同聲音,徐義坤沒有踟躕觀望。他一邊堅持閱讀各種專業書籍,一邊研究整理技術骨干們的筆記。最終,他捧出了一套涵蓋本專業大部分崗位的教材。
成長像一把折扇,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展開。有時,跳出來,站遠些,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七分頂,三分擰。”訓練場上,一名新兵深吸一口氣,輕聲念出操作技巧,順利將設備上的組件拆了下來。
“不錯,操作準確,動作要領掌握得很到位。”訓練現場,一級軍士長王雪松向這名新兵投去贊許的目光。
“現在,新訓采取‘先訓后補’的訓練模式。經過幾個月‘一站式’訓練,新兵不僅要掌握基礎課目,還要進行初步的專業訓練。”在王雪松看來,如今新兵們的訓練基礎更扎實,“擱在20多年前,這些個頂個都是‘小老虎’。”
初期有了“加速度”,并不代表后續能“一帆風順”。有著27年軍齡的王雪松清晰記得,一些曾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兵,往往因為后勁不足,只能帶著遺憾和不甘離開軍營。
“反而是那些留下來的技術骨干,他們在新兵時期并不顯眼,甚至下連后的一段時間里都不‘顯山露水’。”王雪松分析說,“據我觀察,這些兵很少患得患失,不會因為一時進步快而驕傲自滿,也很少因為被忽視而失落懈怠。”
作為一名專業教員,王雪松先后帶教過數十名軍士骨干。其中,25名成長為營連專業技術骨干,4人考取高級以上技能證書。談起這些“徒弟”,王雪松坦言:“他們不是‘短跑健將’,而是不知疲倦的‘馬拉松選手’。”
訓練結束后,王雪松將幾本機務工作筆記,交到幾名新兵手中:“你們在新訓考核中排名靠前,以后千萬不能放松要求啊。”
褪色的封皮、脫膠的封邊、翻得起毛邊的內頁,泄露了這些筆記的“年齡”。這是王雪松多年鉆研的心得,也是他27年成長積淀的見證。
其中一本筆記的扉頁上,端端正正寫著幾個大字:苦學苦練,堅守堅持。(楊心柳 郭曉航 何旭 海洋)
(應受訪者要求,本版部分人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