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別的地方相比,一線巡邏的戰友更需要我”
營區餐廳的一張飯桌旁,晏斌和所駐連隊的連長面對面坐著。連長面前的主食是一碗米飯,晏斌面前的主食是一碗面條外加一個饅頭。
“南方人不是愛吃米飯嗎,你怎么看起來喜歡吃面食?”連長有點好奇。
“在這邊待久了,就習慣了。”晏斌說。
晏斌的老家在四川,年輕時白白凈凈,現在皮膚卻變得黝黑發亮,身板也比以前厚實了許多。
時間前推30多年,當時的晏斌根本不知道自己以后會有這么大的變化。當時的他,對未來是另一種打算——當教師。
“很慶幸,時代給了我們很多選擇。”晏斌說。當入伍的機會擺在他面前時,他選擇了參軍。
“既然穿上了軍裝,先把這3年干扎實。”抱著這個樸素想法,他事事上心。沒想到,他的上心,讓他獲得了又一次機會——上軍校。
要學的專業知識多,軍校那幾年時間過得飛快。畢業后,他又回到老單位。但對是否要在這里一直待下去,他仍沒拿定主意。
那一天,初為軍醫的晏斌剛給連隊宿舍消完毒,突然接到出診通知。一名戰友上呼吸道感染,需要靜脈輸液。將輸液針捏在指尖時,晏斌深吸一口氣。要知道,以前的進針,要么扎的是道具,要么旁邊有帶教老師指點,這一次是真正獨立操作。
消毒,輕拍,細辨,調準角度,穩穩地一針下去……那一刻,他感受到自己強烈的心跳。
在他精心治療下,這名戰友不到一周就痊愈了。從那時起,晏斌真切地感到,能守護戰友的健康,真好!
晏斌(左一)給身體覺得不適的戰友用藥。汪滿滿 攝
一次,巡邏隊踏上返程路,戰士小周的呼吸突然變得急促起來,臉色蒼白。隨隊保障的晏斌立即對小周展開檢查,并進行了應急處理。在他建議下,小周很快被送到上級醫院進行詳細檢查,確診為急性腎炎。
直到小周病情穩定下來,晏斌才松了一口氣。
“如果沒有及時發現、處置和送醫院治療,小周的病就耽誤了。”醫院方面主治醫生的這句話,讓晏斌下決心在邊防扎下根:“和別的地方相比,一線巡邏的戰友更需要我,邊防官兵更需要我。”
“這里有大家的青春與奮斗,有自己長出的枝條”
晏斌(右一)隨隊在邊防一線巡邏。汪滿滿 攝
剛來邊防那幾年,晏斌有點不理解:這里偏遠艱苦,為什么退伍老兵總喜歡跋山涉水回來看老部隊。
晏斌對雷達班老班長梁茂昌的印象很深。退役后,梁茂昌成了一名警察,先后3次回過曾經駐守的邊防連。
“這里有大家的青春與奮斗,有自己長出的枝條。”所駐邊防連連長邊說邊指著連隊大門外山腰上的8個大字——“樂守邊關,書寫軍魂”。
這8個大字,是官兵用石頭一塊塊壘成的。壘這些字前,老連長鄒保初這樣動員大家:“咱總得留些東西在這里。最有感染力的,就是大家的意志和精神!”
一連幾個月,官兵們把業余時間幾乎都用在了這里,每個人磨破了好幾雙手套。
竣工那天,當石頭壘成的碩大筆畫組成完整標語時,大家被這些字所形成的氣勢震撼了。晏斌說:“我心里一直想表達的情感,都被這8個字說盡了。”
在艱苦的地方扎根,長出的枝條更有力、更堅韌。
剛開始那些年,有的邊防連條件很苦。一些執勤點是官兵們臨時搭建的,巡邏途中常能看見毒蛇和野獸。
晏斌常和戰友一起去巡邏。如何防毒蛇、防病,他平時講得不少。但一旦他哪天不能和巡邏隊一起出發,就變得“婆婆媽媽”起來。他會把巡邏隊所帶的藥檢查了又檢查,唯恐落下一樣。臨出門,他總是叮囑大家一定要扎緊褲管。
一件又一件事經戰友之口講述出來,記者有些感動。晏斌聽后卻說:“這沒有什么呀……”
某營劉教導員告訴記者:“這是邊防一線官兵的特點,他們的言行樸實無華,他們的感情真摯純粹。”
“晏軍醫有多次機會離開邊防一線,但他不愿意離開。”某邊防連指導員告訴記者,“從晏軍醫所佩服的人,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最佩服的人是誰?”對這個問題,晏斌說了兩個名字。一個是賈上海,他一心為連隊種蘑菇等蔬菜,緩解了大家吃菜難的問題。后來,賈上海被評為首屆新疆“十大杰出青年”。另一個是背石磨上山的章福海,當年章福海用這盤石磨為連隊做豆腐2000斤,還讓全連官兵喝上了香甜的豆漿。
“晏軍醫佩服的是那些身心都在邊防一線的人。”這位指導員說。
“心中一旦有了目標,時間就會過得飛快”
晏斌剛入伍那陣子,邊防條件艱苦。作為軍醫,需要在各個連隊輪駐。紅海溝的偏遠、都拉塔的風、三道河的蚊蟲,都讓晏斌對邊防的艱苦有了新認識。
如今的邊防環境有了很大改變,通水、通電、通路、通手機信號,但采訪中不少官兵還是有些“不習慣”。他們說:“最渴望看到一些新面孔,哪怕這些人和自己沒有一點關系。”
“這樣的環境,你為啥能堅持下來?”聽到這個問題,晏斌笑了:“也沒啥,給自己多找點事做就行了。”
晏斌(右一)巡邏途中休息時與戰士們交談。汪滿滿 攝
2013年,一名戰友因為心理問題,影響到日常訓練。后來,經過心理干預,他才得以康復。這件事,讓晏斌對心理學產生強烈興趣:“如果我學會了,就能幫到更多戰友。”
從那以后,他開始自學心理學知識,一有時間就聽網課,隨身帶著書,抽空就看上幾頁。
世上沒有白下的功夫。幾年下來,晏斌考取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此時,他買的六七本書已被翻卷了邊。
2017年,晏斌有了新想法:爭取拿到國家職業藥師資格。
“我搞的是臨床醫學,本來要學的東西就不少。如果再考職業藥師,會更忙。”起初,晏斌有些猶豫,但后來他還是下了決心。因為他發現,藥的成分不相同,如果搭配不當,可能影響戰友的健康。
“心中一旦有了目標,時間就會過得飛快。”他將眾多興趣愛好壓減為兩個:運動和聽音樂,以便擠出更多時間來“啃書本”。多少個雙休日,醫務室里的燈會一直亮到深夜。
“時間像小孩,你越追它跑得越快。”幾十年間,這句話晏斌不知道給多少新戰友講過。在談到扎根邊防的感受時,他不止一次地告訴戰友:“時間也像一塊地,你越勤勞收獲就越多。”
那年,某邊防連多了一個執勤點。由于地處偏遠,每次的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要靠直升機來完成。沒有手機信號,和外界溝通只能靠衛星電話。天氣也多變,動不動就會下雪或落霜。
與外界幾乎隔絕時,剩下的就是巡邏與執勤,時間的流逝也顯得慢了許多。
“咱用石頭拼個國旗圖案吧?”一天,一名戰友提出這個建議,大家一致贊成。從那天起,大家在業余時間也忙了起來。設計、運石、調整、定位……日子在忙碌中飛快逝去。
乘直升機離開執勤點那天,晏斌突然被眼前的場景感動了——鮮艷的五星紅旗鑲嵌在這片壯美的土地上,是那樣莊嚴、奪目。
“當時就覺得,這是我們的國土,值得用生命和鮮血來終生守護。”晏斌說。
“這里越需要你,你的根就扎得越深”
“馬眼睛長在頭兩邊,視野很寬,可馬屁股后面是它的盲區,一受驚它會先踢向后方,因此不要站在馬屁股后面。”
“山上有野杏、松樹,還有貝母、野黨參等藥材。不過,別去碰蝎子草,一旦碰到它,皮膚會感到刺痛,像被蜜蜂蜇了一樣。”
……
在戰友眼里,晏斌懂的東西很多。晏斌卻覺得這是必要的:“只有你對這里的一切很了解,才能更好地戍邊守防。”
一次歷險,讓這一觀念深深地印刻在晏斌腦海中。
那年8月,晏斌和戰友一起踏上巡邏路。走時陽光明媚,返回途中卻烏云四合,雷電交加,很快暴雨如注。
當他們途經一處過水路面時,晏斌聽到“轟轟”的聲響。“是泥石流!”晏斌邊喊邊招呼大家跑向地勢高的地方。
剛撤離路面,泥石流就裹挾著臉盆大的石頭和泥沙奔涌而下,填滿了他們原來走的地方。
后怕之余,有戰友問晏斌怎么知道那是泥石流。晏斌說:“以前連隊搞過這類教育,視頻中就有這種聲響,我記下來了。”
返回連隊,簡單洗了一下,晏斌把這個新的泥石流發生地段標在了大家手繪的地圖上。
“不僅有必要,有時還攸關生死。”某邊防連連長告訴記者:“我常用晏軍醫借抓駱駝刺逃過一劫的事,來教育官兵。”
那次,天下大雪,山上有個戰友突然患病發起高燒。接到連里通知,晏斌很快騎馬上山。一連幾天的診治,讓患者病情好轉。
返回時,一些路段的積雪到了膝蓋位置。晏斌把馬放開,自己摸索著往回走。途經一處懸崖邊時,他腳下一滑,向崖邊滑去。身邊沒有大樹,幸虧他一把抓住一叢駱駝刺,才有驚無險。
“駱駝刺根深莖葉結實,能承受得住。如果抓其他草,后果就難料了。”談及此事,晏斌至今心有余悸。
“有過許多次這樣的經歷,但不能因此就不出診了。”晏斌說。
邊防上一些牧民復診時,常記不住上一次用了什么藥。晏斌診治完后,總會寫一份藥名留下來,以便為下次治療提供參考。
“很佩服晏軍醫的體能,幾乎每次考核,他都是優秀。”不少新兵這樣說。“他堅持跑步,至少從我當兵時起他就在跑了。”一些老兵則這樣回答。
為什么能這樣?晏斌的一次“出手”給出了答案。
那次,巡邏隊剛經過一段險坡,一名戰友突然發病。一方面巡邏隊前路還遠,需要繼續前行;另一方面這名戰友需要進一步診治,不宜再騎馬。大家正為難,晏斌一彎腰把這名戰友背了起來,向營區方向趕去。
這名戰友得到及時救治,回過神來,才覺得吃驚:個子不大的晏軍醫哪里來這么大勁,把自己一路背了回來。晏斌笑了:“知道我平時練體能為啥了吧?”
“愿意扎根的地方就是熱土。”最近的一次新老兵談心會上,晏斌再一次給大家掏心窩子,“一定要學會在邊防扎根,一點點地把本領練強。能力越強,需要你的時候就越多。這里越需要你,你的根扎得就越深。”
“作為服役多年的邊防老兵,您有什么愿望嗎?”一名新兵問他。
晏斌眼神澄澈而真誠:“如果可以,我想在邊防線上再多待幾年!”(劉梓伊 黃宗興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