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總部向各參戰部隊下發《關于百團大戰破壞戰術之一般指示》,對鐵路、車站和附屬設施采取搬拆、爆破、火燒、水淹的方法。鐵路沿線的民眾和鐵路員工也參與到破路行動中,僅8月20日至9月10日的20多天里,正太鐵路沿線晚上全是枕木燃燒的火光,白天則煙霧彌漫。
日本《華北方面軍作戰記錄》記載:“(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部署的所謂百團大戰,向我交通線與生產基地實施奇襲。在襲擊正太線及北同蒲線警備部隊同時,破壞鐵路、橋梁及通信設施。奇襲完全出乎我軍預料,損失甚大,恢復需要相當時間與大量資財。”
除了百團大戰這種大規模作戰,小規模破襲戰更是不勝枚舉。1938年7月,在八路軍掩護下,山東淄川礦區的礦工和農民利用夜色掩護,來到張博鐵路支線的張店-淄川段,擰螺絲,卸夾板,挖路基,拆枕木,把南定到淄川、南定到張店中間十幾華里的路基全部掘毀,把鋼軌掀翻,使“敵人在35天內未能通車一次,洪山和淄川的敵人都餓得吃高粱,出來搶糧食”。1939年6月24日夜,新四軍江抗二路襲擊駐守滸墅關車站的日軍,午夜時分,江抗一支人馬跟隨在鐵路上巡邏的日軍,悄悄摸進日本兵營,另一路直撲日軍憲兵司令部,用步槍和手榴彈一通猛攻,消滅日軍55人及偽軍一個中隊,令京滬鐵路中斷運行三天。
除了破壞鐵路,敵后軍民對日軍公路的破壞也貫穿戰爭始終。1938年7月,新四軍在南京附近破壞9座公路橋梁。9月,新四軍破壞安慶-合肥、合肥-黃梅的公路,迫使進攻武漢的日軍將其右翼攻勢推遲數周。著名記者愛潑斯坦回憶:“(1938年)8月24日,他們(指新四軍)到了南京以南三英里的金陵門,直到敵人派了20輛坦克來迎戰,他們才撤退。次日,他們炸壞了一段公路,當日軍派工兵修路時,他們又襲擊,予以消滅。”
在平原地帶,敵后武裝的破襲戰不光要破壞日軍的“交通建設”,還要挖掘道溝,改變平原地形。據葉劍英撰寫的《八路軍七年來在華北抗戰的概況》描述:“道溝深六尺、寬五尺,剛好通牛車,溝外有胸墻,以便我軍憑之作戰,溝內每隔一里挖一圓形或弧形溝將積土堆在中間,既使敵人無法順溝之縱深以行射擊,而人馬又可在此讓路。1940年,河北平原已縱橫皆是此種道溝。據冀中第八行政區統計,已挖成的道溝占所有道路的82%。有了道溝,我方可在溝中隱蔽運動,人民也可經由道溝行走,而敵方則遭到巨大困難,汽車不能暢行,速率降為與步兵相等,平均每小時只能走8至12(華)里,這樣就消滅了敵人快速部隊的優點,迫其像步兵一樣的與我們作戰。”

被圍困的日軍向八路軍繳械投降
破襲礦山,阻止掠奪
眾所周知,日本自身資源不足,因此把“以戰養戰”作為在華作戰的指導方針,大肆掠奪中國資源。1940-1941年,華北地區鐵礦石產量為125.7萬噸,其中77萬噸運往日本。1943年后,日本控制的“華北開發公司”直接統制五座鐵礦,計劃年產量增至250萬噸。八年間,日本從華北掠走的鐵礦石達450萬噸以上。為了粉碎日本的掠奪政策,中國軍民把破壞礦山等設施也納入破襲戰的范疇。
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主動進攻井陘煤礦,該礦是當時中國三大煤礦之一,所產煤炭除被侵華日軍劫為己用外,還大量輸送到日本提煉煤油。破襲戰發起當晚,礦內的中國工人拉掉電閘,熄滅電燈,引導八路軍迅速拿下礦區周圍碉堡,然后將礦內100多噸存煤點燃,使礦區徹底癱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