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群擴大后,保護壓力也在增加
“擴散和遷徙是兩個概念。”丁長青說,“雖然擴散生物學方面一些理論性的東西現在還不十分清楚,但擴散是一個確實存在的現象。就像人類一樣,如果一個區域人多了,就會去尋找新的、適合的居住地,就會出現擴散的情況。”
丁長青說,朱鹮種群是一個擴散生物學方面很好的例子。因為這一種群在20多年前數量很少,幾近滅絕?,F在經過多方面的努力,它的數量增加很快,密度大了,食物也不充足了,種內競爭就產生了,這就強迫朱鹮擴大生存范圍,擴散到其他地方。
“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它雖然沒有了種內的競爭對手,食物資源也相對豐富了,但并不是這個地方就是完全適合朱鹮的生存,可能它的天敵也多了,或是其他不適應新環境的情況也會出現。”丁長青說,“從20世紀野生朱鹮種群衰退的原因看,朱鹮棲息地的喪失、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氣候和環境變化、天敵和捕獵都是導致朱鹮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的因素。而且朱鹮繁殖成功率低、食性簡單,有接近人類的生活習性。這些都不利于其種群的擴散,這就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一個逐漸適應新棲息地的過程。”
據介紹,隨著朱鹮種群數量的增加,國際上已經將它從極危物種降到瀕危物種。“我國目前還沒有改變對朱鹮的保護等級。因為是在保護力度很大的情況下,朱鹮種群才出現較快的恢復。如果降低保護等級,沒有現在這些保護措施,那么很短時間,可能也就一兩年,就又回到7只的狀態。”丁長青說,“因為朱鹮喜歡接近人類,它動作緩慢且不怕人,它的巢就在農戶房子旁邊的樹上。如果沒有保護,小孩爬上去就能把蛋掏出來,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用槍,拿快石頭就能把它打傷打死。”
弄清朱鹮的擴散規律
在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丁長青在朱鹮保護方面進行了長期研究。課題組首先是做一些基礎數據的積累工作,通過一些遙感監測方法,來了解朱鹮的擴散規律。弄清楚它在什么時間擴散,什么個體(雌、雄、成鳥還是幼鳥)向什么方向擴散,它在擴散中需要什么樣的生境(什么樣的夜宿地、什么樣的覓食地)等基本規律。
丁長青說:“朱鹮數量增加的同時,它們的活動范圍也在擴大。以前朱鹮的活動區面積只有100平方公里左右,現在約有3000平方公里的范圍。如果將一些朱鹮擴散的基本規律搞清楚,就可以推測它們在什么時間會擴散到什么地方,擴散的范圍有多大,距離有多遠,這都有利于朱鹮的下一步保護和野化放舊。”
課題組從保護機構的建立、棲息地保護與改善、野生種群監護、野生種群現狀、瀕危等級下降、野化放飛和再引入幾個方面,在對朱鹮繁殖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朱鹮繁殖區擴散、巢區植被變化、營巢地海拔變化和營巢樹種變化等近年來朱鹮繁殖生態出現的變化。針對目前朱鹮繁殖區分布現狀和朱鸚繁殖生態的變化,分析了產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并對野生朱鹮種群自然遷移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野生朱鹮種群自然遷移與季節變化密切相關,并針對遷移后的種群保護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從就地保護、易地保護到再引入三方面的建議和保護對策。
2007年5月,我國首次在野外放飛了26只野化后的朱鹮。經研究人員跟蹤觀察,2008年有兩對組成家庭,繁育成活了3只朱鹮幼鳥。今年,共有4對朱鹮組成家庭,截至4月30日,共產卵12枚,孵化小朱鹮6只,成活5只。丁長青說,朱鹮種群數量近幾年來雖然有了較大的增長,但對于一個自然物種來講,仍是一個弱小群體,仍未擺脫瀕危局面。目前仍需要擴大朱鹮種群,鞏固保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