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梧州黑葉猴珍稀動物繁殖中心將首次放歸一批人工繁育長大的黑葉猴,以研究圈養多年之后它們如何能夠重新獲得野外生存本領并繁衍壯大,這也是中心成立幾十年來首次嘗試野外放歸黑葉猴。
梧州黑葉猴珍稀動物繁殖中心主任唐朝暉介紹,計劃放歸的首批黑葉猴有3個種群共10只。梧州黑葉猴珍稀動物繁殖中心將與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在保護區內選定放歸地點、制定放歸措施等,目前各項前期工作正在籌備當中。
黑葉猴主要分布在中國廣西、貴州少數石山地區,通體烏黑,尾巴長過身體,頭頂有直立冠毛,是一種在石灰巖山地棲息的群居葉猴。由于黑葉猴野外生存適應能力差,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野生黑葉猴種群數量一度急劇減少,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名錄,在中國則是受到一級保護的珍稀瀕危靈長類動物。
位于梧州市云龍公園的黑葉猴珍稀動物繁殖中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黑葉猴繁殖基地,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至今這里累計人工繁育黑葉猴超過300只,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黑葉猴人工飼養繁殖種群。截至目前中心仍存有90多只黑葉猴共11個繁殖組,其中最年長的黑葉猴已有27歲,大約相當于人類108歲高齡。
“野外生存的黑葉猴平均壽命只有12歲左右,人工飼養環境大大延長了它們壽命,但這只是保護和研究的手段。”唐朝暉說,“隨著種群數量越來越大,未來人工繁育也存在雌雄性別失衡、種群退化的風險,我們最終目的仍然是放歸自然,讓它們在野外自然繁衍生息。”
由于此前幾乎沒有靈長類動物野外放歸成功的例子,因此這批圈養多年的黑葉猴將面臨野外生存的重大考驗。唐朝暉稱,野外放歸工作從啟動至成功將需要大約10年時間,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關專家將進行跟蹤研究。(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