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海吳淞邊檢民警向進入祖國領海的“雪龍”號極地考察船揮手致意。
當日,“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抵達上海長江口錨地,標志我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圓滿完成。據悉,此次南極科考隊乘“雪龍”號在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地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考察站昆侖站,在南極冰穹A地區進行了雪冰采樣、天文觀測、基礎測繪考察,完成了南極下坡風結構現場觀測試驗。“雪龍”號返航途中曾到我國臺灣高雄港與臺灣同胞進行交流。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新華網上海4月10日電題:神奇的南極誕生新的中國奇跡——記中國第25次南極考察
新華社記者劉奕湛
南極,一片讓人向往的圣潔土地,充滿了神奇。這里有壯美的冰山、亙古不變的冰原和美麗可愛的動物,當你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心靈無不受到極大的震撼,讓你深深牢記在這里的分分秒秒。在過去的173天里,新華社記者跟隨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經歷了種種困難與挫折,亦見證了昆侖站的建成,感受到以“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為核心內涵的南極精神的深意。
由于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是以往歷次考察隊當中任務最重、搭載人數最多、裝卸物資量最大的一次南極考察,“雪龍”號較以往提前了1個月的時間啟航前往南極。2008年10月20日,承擔著建設中國首個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任務的中國第2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啟航前往南極中山站。
40多名船員在船長王建中的帶領下一路上精心呵護和駕駛著“雪龍”號來保障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一路上,一切都是那么的順利,比計劃提前2天到達南緯68度52分10秒,南極中山站以北57公里外的普里茲灣固定海冰外緣。就在這里,一道天然屏障橫在了“雪龍”號的前方,這道屏障讓“雪龍”號遭遇了我國南極科考以來最嚴重的“阻撓”。復雜的海冰讓“雪龍”號舉步維艱,最艱難的時候一天僅僅前進了60米的距離。
2008年中山站地區降雪量大大超過往年,僅11月份降雪天數多達23天,高出歷年1倍以上。連日來,大風降雪天氣交替出現,幾場強降雪后,接岸海冰覆蓋了厚達70厘米的積雪,厚厚的雪就像一床棉被一樣“保護”著海冰,這不僅增加了“雪龍”號破冰的難度,還為判斷海冰狀況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持續惡劣的天氣使得直升機吊運作業無法開展,卸貨工作一度滯后了21天。
為了盡早抵達中山站,船長王建中就把駕駛臺當成了自己的宿舍,在“雪龍”號破冰最艱難的階段,他幾乎全天守在駕駛臺,拿著望遠鏡緊緊地盯著海冰,親自掌舵駕駛“雪龍”號破冰。這期間,如何保證“雪龍”號保持最大的動力沖破海冰,對輪機部的船員們是一個大考驗,但是從正面撞擊容易楔入冰中,好比釘子插入木塞,而破冰速度過大使得船體進冰容易、后退困難,頻繁的大功率后退對雪龍船螺旋槳尾軸造成極大的負擔。總結了多次卡船經驗之后,“雪龍”號采取了同時開辟兩個航道前后推進的破冰辦法,如人挪步,左右兩個航道交替前行。22日在全體船員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于走出這條3.7公里寬的冰塊重疊帶。在最大馬力的支撐下,“雪龍”號的“胃口”也相當驚人--1天就消耗了近50噸油!
第25次南極考察隊領隊楊惠根說:“更為嚴重的是,這一季節的雪面融水和高溫海水同時加速了海冰的消融過程,經考察隊專門組織的冰上探測結果顯示,中山站向外的海冰全為濕海冰,海冰強度大大降低,這大幅增加了考察隊冰上卸貨作業的安全威脅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