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的叫聲聽起來似乎都是“咩咩”聲,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它們的發聲特征雖然受到遺傳限制,卻也可以隨著后天環境的變化而形成屬于某一個小群體的“口音”。該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語言的進化過程。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動物行為》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在一些山羊生下來一周時記錄了它們的叫聲,隨后將這些山羊放到不同羊群中喂養,在它們長大一些后再記錄它們的叫聲。
分析顯示,山羊的發聲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因遺傳的限制,有親緣關系的山羊最初叫聲都很相似。但隨著它們在不同羊群中成長,它們的叫聲特征逐漸與所在羊群中其他山羊的叫聲趨同,也就是說慢慢習得了這個小群體的“口音”。
研究人員埃洛迪·布里費爾說,這說明群體生活可以影響山羊的發聲系統。對于在群體中生活的山羊來說,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幫助群體成員彼此相認,增強群體的凝聚力。
據介紹,許多動物的發聲特征都完全由基因決定,除人類外,很少發現有其他動物會因為社會生活的影響而改變發聲特征。(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