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治醫科大學教授矢田俊彥率領的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發現了人體進食后部分物質如何使大腦產生吃飽的感覺。進一步的研究有望讓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療法治療暴食和肥胖等病癥。
此前的研究已發現,人體進食時,在作為食欲中樞的丘腦下部室旁核中,一種稱為“nesfatin-1”的蛋白質會增加,讓人產生吃飽感。但具體機制如何運作一直是個謎。
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實驗來探究這一機制,他們從小鼠的室旁核中取出腦神經細胞,標定了一些含有“nesfatin-1”蛋白質的細胞,并發現這種細胞能與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胰島素發生反應并被激活。由于人們進食米飯和面包等碳水化合物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島素的濃度會增加,因此上述的反應可能是大腦產生吃飽感的部分原因。
研究小組刊登在學術期刊《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研究通訊》網絡版上的報告說,如果今后能弄清蛋白質的氨基酸和類脂化合物對吃飽感有何影響,以及進食時間不同導致的吃飽感差異,就有望開發出新療法對暴食、肥胖等病癥進行有效治療。(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