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美國和新加坡的三名學者在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撰文指出,隨著亞太地區科研實力不斷增強,有必要進行“一致且迅速的努力”以促進該地區的科研合作。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斯蒂芬·圖普、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祝全和美國科學促進會董事會主席尼娜·費多羅夫共同發出了這一倡議。他們認為,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為科學做出重要貢獻,但最引人注目的發展出現在亞太地區,該地區科研實力的迅速增強正在改變全球自然科學研究面貌。
他們提出了幾個促進科研合作的策略,包括促進科研人員之間的聯系、共享高校課程、鼓勵大學研究人員參與國際合作、建設“創新生態系統”、保證更便利的人才流動。圖普還建議為亞太地區研究人員建立更靈活的簽證管理系統,以方便他們出入相關國家和地區開展科研。
英國皇家學會上月底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緊密,目前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當中有35%來源于國際合作,這一比例比15年前增加了35%。(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