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東經120度子午線,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極中山站;沿北緯30度緯度線,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15個監測臺站組成了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絡——這就是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首個啟動并建成的大科學裝置。這項總投資達1.67億元的大科學工程,由中國科學院牽頭,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7個部委共同參與建設。
對于這樣一項大科學工程來說,最難的還是如何讓來自不同學術背景、不同科研文化氛圍的人,用“同一種語言”交流——子午工程團隊探索出一條管理與技術變革的“創新鏈”,成為我國大科學工程建設的范本。
這里,不能不提到《子午工程實施及管理計劃》。這份逾3萬字的計劃書,是項目辦公室主任、總經理助理張曉曦帶著隊伍,經過3個月調研寫出的,涵蓋了從組織機構、工程計劃,到管理要點及技術規范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讓子午工程團隊有了統一的“語言”。
然而,團隊中不少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曾對這種全新的工程管理模式產生了抵觸,甚至覺得規定太多,約束了他們的手腳。
于是,項目辦公室實行“管家式”的管理方式,同時還靈活運用管理、技術兩條線:一方面在各單位設立子午工程管理小組,調度和統籌共建單位各自負責的野外臺站;另一方面,通過總師、副總師、主任設計師等,對空間環境監測系統、數據與通信系統、研究與預報系統三大系統,以及各分系統,乃至每一臺儀器設備從技術線進行協調和把關。
最終,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創新的管理形式,將各參研單位凝聚成團結一致的基于科學需求引導的工程建設團隊,確保了工程研制中數據質量、數據格式的規范統一,以及數據交換的暢通無阻。
就這樣,子午工程為中國空間科學搭起了一座長約3000公里,高達幾百公里的“長城”,科學家可將地球表面、中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乃至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盡收眼底”。(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