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細胞學和遺傳學研究所專家日前報告說,鯉科魚類等淡水魚內常有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寄生,如果不把相關淡水魚徹底烹飪熟,而且食用者還喜歡吸煙、飲酒、吃熏制食物,那么他們就可能在這些誘因共同作用下患癌癥。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華支睪吸蟲常寄生在淡水魚的肌肉組織中,鯉科魚類攜有這種寄生蟲的幾率達95%。華支睪吸蟲在8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可存活數秒,在被凍結一周后仍可能幸存。人如果生食淡水魚或在燒烤、熏制時加工溫度不夠高,便有可能病從口入。這種寄生蟲會逐漸損害人的肝臟、膽囊和胰腺。俄科學院機構的調查顯示,居住在沿河小村鎮、以魚類為主食的俄居民很容易通過上述方式攜有華支睪吸蟲。
參加這項研究的細胞學和遺傳學研究所科研專家莫爾德維諾夫說,他和同事通過倉鼠實驗發現,華支睪吸蟲會破壞內臟上皮并產卵,導致病灶生出肉芽腫。在亞硝胺的影響下,這些肉芽腫細胞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會不斷被破壞,從而引發癌癥。
研究人員解釋說,亞硝胺由亞硝酸鹽轉化而來,而亞硝酸鹽可作為發色劑和防腐劑限量使用,有些熏肉、啤酒和煙草中也含有亞硝酸鹽。因此,常常生食或吃未烹飪熟的淡水魚,同時又喜歡吸煙、喝酒、吃熏制食物的人更容易患癌癥。
莫爾德維諾夫強調,上述發現還說明,在醫療實踐中不能把華支睪吸蟲當作普通寄生蟲,僅用驅蟲藥治療,還應充分考慮它的致癌風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