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范志勇認為,機械化提速將對我國經濟結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機械化將會使許多傳統制造業,甚至農業和部分服務行業,從勞動密集型行業逐步轉變為資本密集型行業。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有一點值得關注,大中型企業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大量使用高端機械設備,能夠產生較好的規模效應,而小微企業會處于相對劣勢。”范志勇說,“目前小微企業的生存困境與機械化、信息化這一發展階段有一定的關系。”
他認為,在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背景下,沒有核心技術的小微型制造業企業,憑借低勞動力成本和扁平管理的優勢,其產品有一定的價格優勢。而大量機械設備的使用,使小微企業僅有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
“從積極的意義上講,這將有助于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產業集中度,提升部分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最終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范志勇說。
面對機械化的提速,姚同欣認為,小微型制造企業要么一次性增加設備的投入來提高效率,要么就通過改進設計、工藝等途徑打造特色品牌,培育產品的非價格競爭優勢。
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將增加,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將吸納更多就業人員
機械化提速時代的來臨,無疑還將對就業格局帶來巨大沖擊。機器來了,人往哪兒去?
范志勇認為,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就業結構會發生重大調整,但不會帶來大規模失業。“機械化并不代表不需要工人,而只是對工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技術工人需求量還會進一步增加。”他說。
知名招聘網站一覽英才網副總裁冷明認為,工業流水線上的工作逐漸被機械甚至機器人替代,產業操作工人的崗位將急劇減少,但機器運轉過程中需要維護和保養,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會提升。
“今后一個顯著的變化是,手工制作的工業品將成為工藝品,會與工業品明顯區分開來。”冷明說。
范志勇認為,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新的產業還會出現。裝備制造業、IT行業等新興產業,都將吸納新的就業人員。
冷明指出,服務業的特點決定了它離不開活生生的人的服務,服務業將成為就業需求量最大的領域,2.8億農民工的工作轉型方向主要也在現代服務業。“此外,農業機械化將導致農村勞動力的需求急速下降,但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需要更多能夠規模化運作的素質全面的現代農業技術人才。”他說,“面對就業格局的重大調整,政府應該在應用型技能培訓方面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促進勞動力跟上產業轉型的步伐。”
機械化提速將為裝備制造業帶來利好,我國應重視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業
范志勇認為,機械化、信息化提速還將助推裝備制造業和IT等行業的發展,我國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
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裝備制造業同樣迎來了快速發展期。然而,姚同欣認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還存在很多問題:自主創新薄弱,高端裝備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主機面臨“空殼化”危機;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價值鏈高端缺位。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裝備制造業中,90%的高檔數控機床、95%的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制系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對外依存度達70%。
“不要以為裝備制造業是重工業,就一定是‘傻大笨粗’。應對機械化提速,我國要把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服務好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需要。”姚同欣說。(新華網)